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用藥指南

寶寶生病時,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父母會選擇自行用藥, 所以要特別提醒家長們, 照顧生病寶寶, 科學用藥、安全用藥才是最關鍵的!

可以不看病就給孩子吃的藥:

可以自行給孩子吃的藥一般應是OTC類藥物。 所謂OTC藥即非處方藥, 是指那些不需要醫生處方,消費者可直接在藥房或藥店中可購取的藥物。 這些藥物不需在醫生指導監督下使用。

這些藥物大都屬於對症藥物, 比如退熱藥、止咳藥、化痰藥、止吐藥以及一些中藥。

退燒藥:

不論由於任何疾病造成孩子發熱, 如孩子體溫達到或超過38.5度, 都建議給與退熱處理。

Advertisiment
最主要、最確切、最直接的方式即給與退熱劑如泰諾林、美林等藥物, 輔以物理降溫方法。 兩種退熱劑可交替使用(但不是必須交替), 特別是體溫持續高熱, 一種退熱劑對體溫的控制不理想時。

有的媽媽擔心去醫院前給寶寶吃退燒藥, 孩子體溫控制下來了, 寶寶表現得病情很輕, 醫生就對寶寶不重視了。

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醫生不會單單僅憑就診時寶寶的狀況來對寶寶病情進行判斷。 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 綜合整體情況判斷寶寶的病情。 即寶寶在就診時發燒39℃, 與媽媽敘述病情時告訴醫生寶寶本次發燒最高體溫曾達到過39℃, 醫生的重視程度會是一樣的。

止咳劑:

感冒的病程初期常伴有比較頻繁的乾咳, 可以給孩子服用止咳劑。

Advertisiment
西藥的止咳劑基本都是中樞性鎮咳作用, 雖屬於OTC藥物, 但有些藥店並不輕易賣, 有些需要醫生處方。 如果咳嗽不劇烈可以不服用, 如咳嗽嚴重, 影響孩子日常活動或夜間休息可以讓孩子服用。 但如果痰很多, 不建議服用鎮咳劑。 2歲以下孩子不建議服用。

化痰劑:

咳嗽3,4天后往往痰增多, 此時可給孩子服用化痰藥。 這類藥物主要作用是稀釋碎化痰液, 使粘稠的痰液易於咳出。

清熱類中藥:

如孩子發熱、咳嗽、便幹或便秘, 可考慮服用清熱類中藥。 這類藥物一般可清熱利便, 對退熱咳嗽減輕排便有一定輔助作用。

止瀉藥:

如孩子腹瀉嚴重, 大便呈稀水樣, 水量多, 可考慮服用緩瀉劑。 但如大便中有膿(鼻涕樣)血,

Advertisiment
應化驗大便後再決定是否服用緩瀉劑。

益生菌:

如孩子有腹瀉, 嘔吐, 可讓孩子服用益生菌。

不能自行服用的藥物:

抗生素:

抗生素, 屬於處方藥, 也就是說是需要醫生指導使用的藥, 家長不要給孩子自行服用。

病毒和細菌都可能引起感冒, 抗生素只對細菌引起的感冒有效。 而事實上, 80%的感冒都屬於病毒性☆禁☆感冒, 抗生素對它是無能為力的。

如果寶寶是病毒性☆禁☆感冒, 吃抗生素不但對治療沒有幫助, 還會導致耐藥及腸道菌群紊亂。 等寶寶哪天真的感染了細菌, 抗生素的藥效反而不那麼理想了, 導致疾病越來越難治。

不能給孩子吃的藥:

現在有的家長在孩子感冒或腹瀉時, 拿家裡成人用的藥減量給孩子服用, 認為這樣省事、省時又省錢。

Advertisiment
當然, 有些成人用的藥孩子可以使用, 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 按照規定劑量給孩子服用。

但是, 不是所有成人用的藥品都可以隨便替代兒童藥品的。 由於兒童體質與成人不同, 兒童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全, 解毒排泄功能弱, 有些成人使用安全的藥品, 對兒童卻並不安全, 有時還非常有害。

喹喏酮類抗菌素:

比如氟呱酸、環丙沙星。 這類藥物主要用於成人的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 藥效非常好。 但對於18歲一下的患兒是不能使用的, 因為這類藥物在幼年的動物模型中會造成關節病變。 對於家中的腹瀉的年長兒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拿自己的藥給孩子吃。

成人用退燒藥和抗感冒藥:

阿司匹林:急性發熱性疾病, 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本品,

Advertisiment
可能發生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 所以兒童退燒現多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

激素類藥物:

比如地塞米松, 強的松等。 因其能很快起到降溫的作用, 臨床效果顯著而被一些基層醫院樂於使用於一些高熱的患者, 但因其副作用大, 而且容易干擾病情, 一般正規的大醫院在沒有使用的適應症時是不用的。 有些住院患兒, 因病情需要, 在醫生指導、監測下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