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為何摟著“依戀物”才睡覺?

我女兒從7個月開始由保姆帶, 後來有了咬被子的習慣(是保姆為了讓她好好睡給弄的)。 後來, 我們怕被子髒就給她小手絹。 其間, 我們一直想幫她戒掉這毛病, 但一弄她就睡不好, 終於下不了狠心。 現在她1歲8個月, 晚上睡前都要吮一會兒手絹才睡熟, 中間有小醒, 給了手絹一吮又能睡著。 醒著的時候她不會要手絹, 想睡時就會想要。 請問這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嗎?如何幫助她戒掉呢?

為什麼寶寶會有“戀物”情結

有些1~2歲左右的寶寶對某種物品, 如布娃娃、毛巾情有獨鍾, 無論走到哪總要帶著它, 一旦沒了它,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情緒便焦躁不安。 睡覺前或情緒不穩定時總想要抱著玩具睡覺, 或讓玩具緊緊地依偎著他, 不讓他拿著就很難入眠或哭鬧不安。 即使醒來後, 發現玩具不見了也會緊張地尋找, 甚至傷心地哭泣。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道理很簡單, 因為他們把玩具人物化了, 即把玩具當作有生命的物體, 和玩具長期相處, 傾注了感情, 已經形成了形影不離的“小夥伴”關係。

因此,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玩具, 必須視為寶寶的夥伴。 大人理解了這一點, 對寶寶的童心就會感到很可愛了, 對他們執著於這種慰藉物會給予理解和珍視的目光。

這種習慣大概是起因于寶寶時期。 圍在脖子上的手帕,

Advertisiment
那種柔軟曖和的觸感, 也許能夠給寶寶帶來穩定的情緒所致吧!小寶寶會出現這種傾向, 也可能是因為媽媽晚上困了, 或無力照顧之時就給寶寶以填充玩偶,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這種玩具夥伴給寶寶帶來安全感。 睡覺的時候, 媽媽的輕拍和撫摩使寶寶感受到溫暖和保護, 如果媽媽不在身邊, “小夥伴”會替代媽媽的位置。 擺弄它會給寶寶帶來安慰, 滿足皮膚的觸摸需要。 當寶寶焦慮不安時, 這個“小夥伴”又會成為寶寶的精神支柱, 幫助寶寶抵禦緊張、擺脫困擾。 當寶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 如剛進幼稚園, 帶著“小夥伴”面對新環境可以幫助寶寶減少孤獨感。 這種伴眠的玩具, 多數是外面由布或絨布製造, 裡面用海綿充填起來的娃娃和狗、貓、兔、熊之類的小型動物玩具。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戀物”情結會自然退卻

2歲左右的年齡是不易入睡的時期, 欲改變過去的習慣那就更難以入眠了。 因此, 暫時讓小寶寶抱著依戀物睡覺亦無妨, 尤其是這種習慣又不是什麼有害的習慣。 但長期擺弄的玩具會損壞或弄髒, 家長要採用寶寶喜聞樂見的辦法對玩具進行衛生處理, 比如同寶寶一起給玩具洗澡, 進行乾洗消毒, 給玩具換新的外罩。 對依戀物依賴性太強的寶寶, 要逐漸讓寶寶習慣于與玩具分被睡覺, 給玩具特製小被子、小枕頭, 讓玩具陪伴在寶寶身邊睡覺。

其實, 隨著年齡的成長, 寶寶的戀物情結自然而然會日益褪卻, 家長不必太擔心, 也不要強求寶寶改掉這個習慣,

Advertisiment
要讓寶寶有自主權。 此外, 雖然有些事寶寶可以自己做主、做決定, 但對於出現不安全、不當的行為時, 應適當給予限制, 讓寶寶建立是非對錯的觀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