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理寶寶的過程中, 咱們的家長對於寶寶變化或者說是異常, 那基本上是最先知道的。
這不, 在最近, 有媽媽就發現了自己寶寶最近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用她的話來講:最近不知道寶寶是怎麼回事, 總是愛咬人。 這讓她很苦惱。
關於這個問題, 或者是說寶寶出現的這個行為, 咱們的家長要知道, 如果你的寶寶知道咬人了, 其實這是孩子感知發育的一個體現。 按常理來講那是好事情。 不過, 在應對寶寶咬人情況的時候, 家長還是需要瞭解原因, 並且做一個正確的處理的。
一、首先要瞭解, 寶寶為什麼喜歡咬人?
Advertisiment
孩子感知覺發展過程中, 有個“咬”世界的階段
相當多的資料中講到口腔敏感期, 這個說法是指孩子在此階段以口腔感知發育為顯著特點, 在所有感知功能發展中, 首先是口腔接受最多的刺激, 優先得到發展。 但並不代表時間過了就成熟。
孩子呱呱落地開始就楚楚動人惹得寶媽們滿心憐愛, 而寶寶最開始最主要的心願是張著嘴把自己的肚子填飽, 當然還有許多體驗到的不舒服期待著寶媽們的安撫與精心的照顧。 得不到精心的照顧, 這個時期將會延長。
例如:媽媽一邊餵奶一邊製造讓孩子不安的刺激, 孩子形成了條件反射“吃奶並不是件開心的事情。 ”
孩子咬人不是缺鈣, 而是缺愛
很多媽媽會疑惑孩子“咬人”和是不是缺鈣有關。
Advertisiment
長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不愉快的經歷, 在長牙期很多孩子會有無端端的哭鬧、發燒等現象。 有意思的是孩子在這個不愉快經歷中的哭鬧、發燒具有了更多引起家長關注的功能, 讓寶媽們有更多的機會表達愛。
有了爸媽的安撫, 孩子不再去體驗長牙帶來的不舒服。
但往往許多家長會不耐煩、帶著孩子去打針、吃藥, 沒有體會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長牙的時候, 如果沒有太多時間關照孩子的不舒服體驗, 可以讓孩子使用“安撫”奶嘴, 幫助孩子自己尋找成長的快樂。 所以孩子咬人與缺鈣沒有關係, 與缺愛有關係!
模仿學習大人“咬人”行為
上面我們講到的兩點是孩子自身發育的因素,
Advertisiment
當孩子被大人通過咬Ta的小身體逗樂的時候, 孩子確實是得到了快樂, 但也學會了咬人逗樂大人, 只不過孩子還沒有區別咬食物與咬人時咀嚼肌力度的差別。 所以憐愛自己的寶寶, 請您“咬緊牙關”去親寶寶!
用“咬人”的行為表達自己
要將寶寶咬人時候的情緒聯繫起來, 孩子玩得很開心, 開開心心地來咬你一下, 這樣的行為並不必太過擔心。 這是孩子用咬的方式來表達開心, 就如大人之間也會用力拍一下同事的肩膀來表達鼓勵一樣。
但是如果咬人是用於表達負面情緒,
Advertisiment
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
一種是敵意攻擊, 個體行為的結果是以故意傷害他人, 達到傷害目的才停止;
一種是工具性攻擊, 為了達到目的, 而採用他們認為最具有力量“的咬”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用“咬人”的方式, 主動的爭取關注
這類孩子往往內心是沒有存在感, 這裡的存在感是指孩子自己覺得在別人的心目中的位置不穩定, 糾結自己是否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密切關心孩子成長過程中, 與父母依戀關係的模式, 不同的依戀關係會形成孩子一生與他人相處的心理模式, 從而需要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二、孩子咬人, 家長常見的3個處理誤區
Advertisiment
用嚴厲訓斥來制止孩子的“咬人”行為
用嚴厲的訓斥來制止孩子, 在一段時間內是有效,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 咬人的行為是爸媽不喜歡的方式, 甚至引起對自己的訓斥, 所以會引起更大的情緒反應。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到孩子內心的那句話:“誰叫你不跟我玩的(你心裡根本就沒有我)!”如果我們能夠聽懂這句話, 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採用“以牙還牙”咬回孩子的方法制止
家長“以牙還牙“確實會有成效, 但給孩子心裡埋下了一個種子:爸媽並不是好惹的。 所以我們就要思考是做不好惹的爸媽, 還是一個值得孩子喜愛的爸媽了。
口頭警告沒有效果, 採取打孩子的方式讓他認識到錯誤
就如我們上面講到的依戀類型中抗拒型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工具性的咬人事件, 打只會讓孩子由吸引爸媽的關注進一步惡化對爸媽的態度。雖然不咬了,但是Ta心裡卻對爸媽要不就是畏懼,要不就是憎恨。
通過以上3點誤區,我們可以知道錯誤的方法,只是暫時的解決了孩子咬人的問題,卻容易給孩子留下更深的心理創傷。那孩子“咬人”家長要怎麼做呢?
三、如何才能正確的糾正孩子愛咬人的行為
為了正確的糾正孩子愛咬人的行為,我們提倡促進安全型依戀關係的撫養方式,具體包括如下六個方面:
1、敏感
對孩子的信號能夠迅速正確的做出反應,不要把孩子自己的事情不當回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2、積極
對孩子表現積極的關心和愛,父母受到生活各個方面的壓力,包括夫妻關係都會產生情緒,而緊鎖著眉頭、氣鼓鼓照顧孩子,孩子就感覺不到關心,因為你的心不在Ta那裡。
3、同步
與孩子建立默契、雙向的交往,我們經常說的要陪孩子玩,不是形式上,而是在孩子玩的過程中,讓孩子獲得快樂,你的快樂也會影響孩子,同時孩子會覺自己是有用的,Ta是可以把快樂帶給你。
4、共同
在互動過程中與孩子注意同一事件,即使是看一片樹葉一根草、一隻螞蟻,孩子都會覺得其樂無窮,但是你看手機,他就會無聊來咬你了。共同可以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5、支持
對孩子的活動給予密切的注意與情感的支持,孩子唱個歌、跳個舞都需要大人拍手掌,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同,形成自我認同。
6、刺激
常常引導孩子的行為,在與孩子一起互動的過程中,要學會跟隨孩子的動作。例如孩子在走路,你可以在旁邊跟著孩子走,跟一會兒後,你抬高一條腿,孩子也會跟你學著抬高一條腿,這說明你的行為可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咬人了,你裝著要咬Ta,說:“你把媽媽咬痛了,好傷心,我要咬你一下,但媽媽又好怕怕把乖寶寶咬壞了”然後親一下孩子,下次孩子再來咬的時候,就可以說“寶寶要親媽媽了嗎?”
打只會讓孩子由吸引爸媽的關注進一步惡化對爸媽的態度。雖然不咬了,但是Ta心裡卻對爸媽要不就是畏懼,要不就是憎恨。通過以上3點誤區,我們可以知道錯誤的方法,只是暫時的解決了孩子咬人的問題,卻容易給孩子留下更深的心理創傷。那孩子“咬人”家長要怎麼做呢?
三、如何才能正確的糾正孩子愛咬人的行為
為了正確的糾正孩子愛咬人的行為,我們提倡促進安全型依戀關係的撫養方式,具體包括如下六個方面:
1、敏感
對孩子的信號能夠迅速正確的做出反應,不要把孩子自己的事情不當回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2、積極
對孩子表現積極的關心和愛,父母受到生活各個方面的壓力,包括夫妻關係都會產生情緒,而緊鎖著眉頭、氣鼓鼓照顧孩子,孩子就感覺不到關心,因為你的心不在Ta那裡。
3、同步
與孩子建立默契、雙向的交往,我們經常說的要陪孩子玩,不是形式上,而是在孩子玩的過程中,讓孩子獲得快樂,你的快樂也會影響孩子,同時孩子會覺自己是有用的,Ta是可以把快樂帶給你。
4、共同
在互動過程中與孩子注意同一事件,即使是看一片樹葉一根草、一隻螞蟻,孩子都會覺得其樂無窮,但是你看手機,他就會無聊來咬你了。共同可以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5、支持
對孩子的活動給予密切的注意與情感的支持,孩子唱個歌、跳個舞都需要大人拍手掌,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同,形成自我認同。
6、刺激
常常引導孩子的行為,在與孩子一起互動的過程中,要學會跟隨孩子的動作。例如孩子在走路,你可以在旁邊跟著孩子走,跟一會兒後,你抬高一條腿,孩子也會跟你學著抬高一條腿,這說明你的行為可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咬人了,你裝著要咬Ta,說:“你把媽媽咬痛了,好傷心,我要咬你一下,但媽媽又好怕怕把乖寶寶咬壞了”然後親一下孩子,下次孩子再來咬的時候,就可以說“寶寶要親媽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