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日常生活易受這4種傷害

天氣轉暖, 在家窩了一冬天的孩子們終於盡情外出玩耍了, 但由此帶來的意外傷害事件也不斷增加。 記者從各大醫院門診瞭解到, 近期因骨折、燙傷等意外事故就診的孩子明顯增多。 但在接診的過程中, 醫生們發現, 鮮有家長在入院前能對孩子做出正確急救處理, 有的甚至因處理不當導致孩子傷情加重。 對此專家指出, 家長加強防範意識, 瞭解正確急救措施是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關鍵。

燙傷先用冷水沖洗

門診報告:

1歲的琪琪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開水, 致使頭面部、頸部及胸腹部燙傷。 誤認為食鹽水消毒,

Advertisiment
母親在女兒原本淺度燙傷的部位上撒了一層白白的食鹽。 醫生指出, 這一做法十分危險, 不但對治療燙傷沒有幫助, 反而容易引起高鈉血症, 還可能引起神經系統症狀, 易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小琪琪入院後, 醫生下了病危通知。

防範措施:

家裡的開水瓶和電鍋、油鍋不要隨意放;給寶寶洗澡要先調好水溫;做飯時儘量不要讓孩子靠近廚房;抱孩子時別喝開水、抽煙等。

急救方法:

家長不應輕信“偏方”, 塗抹醬油、醋、酒、牙膏等可能會引起細菌感染。

一旦發生燙傷事件, 首先用流動水沖洗孩子的傷口;保持燙傷處在冷水中持續浸泡至少30分鐘;冷水降溫後, 可以脫掉傷處的衣物或者襪子, 如果衣服黏住了傷口, 可以把傷口周圍的衣服剪掉;用乾淨毛巾等覆蓋燙處,

Advertisiment
儘快送醫院。

骨折可用夾板“固定”

門診報告:

5歲的叮叮在一家類西餐廳遊樂區玩耍時發生意外, 當時他在滑滑梯上準備下來, 結果被絆了一下直接摔到了地上, 醫院鑒定結果為左上臂雙骨折。

防範措施:

家長應注意寶寶經常發生摔傷的場所:床上、樓梯上、窗戶上、樹上、自行車上、娛樂設施上等。 家中的窗戶邊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傢俱。 此外, 還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攀爬凳子、桌子、床等傢俱;地板上的水要及時擦乾;在遊樂場等場所玩耍時家長要做好看護。

急救方法:

解建主任指出, 若幼兒跌倒後有骨折, 家長不要按揉腫脹部位, 或隨意牽拉活動關節。 如果可能, 把孩子傷到的肢體用自製夾板固定住。

Advertisiment
夾板可用木片或折疊起來的報紙或雜誌製成, 放在受傷的肢體下面或側面, 用三角形繃帶、皮帶或領帶纏住夾板和受傷的肢體。 不要纏得太用力, 不要用紗布或細繩子, 這些都可能阻礙血液迴圈。

家中溺水要重點防範

門診報告:

張女士在家給寶寶洗澡。 她給寶寶套好脖圈, 放到嬰兒游泳池裡後, 才發現忘了拿浴巾。 於是張女士一路小跑到隔壁房間取浴巾, 回來發現寶寶幾乎大頭紮進水裡。 張女士急忙把孩子從水中抱出來, 還好沒出什麼事。

防範措施:

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達5釐米左右, 就可能對寶寶構成威脅, 包括浴盆、浴缸、馬桶等。 當寶寶在水中時, 父母一定要時刻待在他身邊,

Advertisiment
這是預防寶寶溺水的最基本原則。 如果在游泳池, 要讓孩子特別是幼兒遠離深水處, 同時要加強孩子對游泳潛在危險的認識。 不要讓孩子獨自到水塘、河流等危險的地方去。

急救方法:

解建主任指出, 孩子發生嚴重溺水後, 家長首先清理呼吸道, 即口腔和鼻腔異物。 然後讓溺水兒童俯臥, 用手按壓其背部, 把肺、胃內的積水排出後做人工呼吸, 及時送去醫院搶救和治療。

孩子吞食異物很常見

門診報告:

王奶奶給2歲的小孫子吃榛子, 孩子一邊吃一邊不停地玩著小汽車。 突然, 孩子劇烈咳嗽起來, 呼吸也很費力, 臉色由紅潤變得紫脹, 表情很痛苦。 王奶奶意識到, 孩子可能是被榛子嗆住了, 幸好醫院離家不遠, 經過醫生緊急救治,

Advertisiment
小孫子終於轉危為安。

防範措施:

容易吞食的異物不要放在孩子能夠拿到的位置;當孩子把一些小物品塞進嘴裡的時候, 大人要及時制止;孩子吃東西時, 不要讓他們隨便跑動、哭鬧、嬉笑;給幼小的孩子吃堅果、果凍, 喝珍珠奶茶等都是不安全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