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打嗝系列之寶寶打嗝處理

嬰兒吐奶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 這兩者的含意不同, 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吐奶的量比較多, 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 或半小時以後, 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 溢奶則量少, 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 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 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首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 總的來看, 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 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

Advertisiment
然後進入胃內。 胃有兩個門, 一個是與食管相連接的叫賁門, 即胃的入口, 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 即胃的出口。 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 容易引起擴張, 同時蠕動比較慢, 故而食物容易淤積。 賁門比較鬆馳, 關閉不緊, 易被食物衝開。 當胃內食物稍多時, 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 幽門關閉較緊, 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 使出口阻力更大, 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 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 破門而出。

另外, 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 而是呈水準位。 這樣可使胃的容量變小, 存放食物少, 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 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 即使在正常情況下, 因進食過多, 吃奶後立即平臥,

Advertisiment
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 經食管返至口腔, 造成吐奶。 孩子偶爾吐一次奶, 精神也很好, 不一定是有病。 如連續吐幾次, 每次餵奶時均吐, 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 大便情況如何, 精神有無改變等等。 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 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 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漾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 空氣進入胃後, 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 容易衝開賁門而出, 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 這樣就引起漾奶。 所以, 在餵奶時, 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乳☆禁☆頭, 不要留有空隙, 以防空氣乘虛而入。 用奶瓶喂時, 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乳☆禁☆頭, 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乳☆禁☆頭的一半, 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 喂完奶後, 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

Advertisiment
用手輕拍孩子背部, 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 喂完奶後, 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 活動度要小些。 搖晃太厲害, 就容易漾奶或吐奶。 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 對孩子生長發育不會有多大影響。 隨著月齡的增長, 自然就好了。

怎樣幫助吐奶的寶寶

儘管很多媽媽都知道新生兒由於生理原因才容易導致吐奶, 但一看到自家寶寶吐奶時, 還是緊張得不知所措。 這裡, 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有關導致嬰兒吐奶的具體原因、吐奶時我們可以做哪些護理, 以及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孩子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 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 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 首先, 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 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 呈不穩定狀態, 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 也就是說, 大人吃飯時,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 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 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 另外, 與大人相比, 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 再加上他們含乳☆禁☆頭的方式比較笨拙, 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 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 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吃奶瓶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後又該如何護理呢?

奶嘴孔如果過小, 孩子就要用力吸吮, 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 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 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 所以, 在選擇奶嘴時, 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注:如果每次吃奶後孩子都要吐奶的話, 就需要我們對每次餵奶的數量以及間隔進行適當的調整了。 也就是說, 餵奶最好做到少而勤, 並且每次餵奶後最好能幫助孩子拍嗝。

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 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 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 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 而在此之前,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而在此之前,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