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愛打媽媽是怎麼回事

0~1歲的寶寶和媽媽還處於共生的階段, 寶寶心裡會認為:我和媽媽是一體的, 我就是媽媽, 媽媽就是我。 如果寶寶的需要能夠及時滿足, 他就會產生一種全能感, 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同時產生“好媽媽”的心理意象;相反, 如果寶寶的需要不能被滿足, 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幻想自己一無是處, 並且會怨恨媽媽, 產生“壞媽媽”的意象。 因為嬰兒的大腦還不成熟, 處於非黑即白的分裂狀態, 這是造成寶寶攻擊媽媽的原初動機。 在這個階段應當及時滿足寶寶的需要, 為寶寶提供安全感。

2歲左右的寶寶逐漸從與媽媽的共生狀態中分離出來,

Advertisiment
開始產生自我意識, 寶寶逐漸有了“我”的概念, 有了“我要怎樣”的願望, 學會了說“不”。 當他要體現自己的自由意志時, 常常會從抗拒媽媽、不聽媽媽的話開始, 並且逐漸擴大到其他的人際領域。 因此, 當寶寶的這種追求獨立與自我意志的願望不被理解和滿足時, 寶寶就會產生憤怒情緒和攻擊行為。 另外, 這麼大的寶寶好奇心非常強, 覺得什麼都很新鮮, 都想去探索。 如果他的好奇心被限制也會產生不良情緒, 引發類似打媽媽這樣的不良行為。

有些寶寶因為生病、身體不舒服而產生煩躁、易怒的情緒, 但是由於說不清楚, 所以就用“打人”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不適或表達自己的需要。 另外, 身體內鉛中毒或者某種微量元素失衡等也可能引起不良情緒,

Advertisiment
產生“打媽媽”的行為。

父母是寶寶最好的老師。 2~3歲的幼兒模仿能力非常強, 爸爸媽媽和其他成人及小夥伴的行為都是寶寶效仿的榜樣。 成人間帶有玩笑性質的“攻擊行為”, 寶寶會不加分辨地去類比;有些父母為了逗寶寶開心, 假裝打寶寶、咬寶寶來逗寶寶樂, 這無形中給寶寶一個印象:打人、咬人是件好玩的事, 或是一種表達友好的方式, 於是學會打大人;還有些父母嬌慣寶寶, 在寶寶第一次打人、咬人時, 爸爸媽媽往往認為十分有趣, 甚至會表現出驚喜的反應:“哦, 我的寶寶會打人了!”這種讚美的反應給寶寶一種誤導, 無形中強化了寶寶的攻擊行為。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打人”行為都應該引起重視, 既不能因為寶寶小而不予制止, 也不能一味呵斥甚至打罵, 更不能嘲笑、辱駡寶寶, 傷了寶寶的自尊心。 你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寶寶打媽媽的背後常常有著複雜的心理動機, 瞭解寶寶的正常需要, 及時進行滿足, 可以減緩寶寶的焦慮, 減少憤怒與攻擊行為。

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內在的自我保護系統, 這個系統可以對自己的需求做出恰當的反應。 例如, 當嬰兒吃飽時就會推開媽媽, 但是有些媽媽為了符合“科學餵養”的要求, 根據書上的標準而不是寶寶的反應進行餵養, 不能恰當地滿足寶寶的需要, 使寶寶產生憤怒情緒。 當寶寶大一些時候, 也應在保證安全的範圍內, 為寶寶留出自由探索的空間,

Advertisiment
不強迫寶寶做他不喜歡的事。

當寶寶偶爾出現打人行為時不要埋怨, 也不要批駁, 而要體會寶寶的感受:“寶寶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呀?”、“寶寶是不是很難過呀?”、“你是不是想……”當寶寶感受到媽媽是理解自己的時候, 會覺得非常舒服, 並且也瞭解了自己的情緒, 學會了命名, 因為他以前並不知道這種感受叫做“生氣”, 就像他不知道頭頂藍藍的叫做天空一樣。 那麼, 以後寶寶就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願望, 而不再以哭鬧和打的方式來表達。

生活中, 許多人並不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悲傷、憤怒等。 這些人做了父母後也會不接受寶寶的負面情緒, 並對寶寶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 爸爸媽媽先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Advertisiment
比如說出“我現在感到很傷心”、“我現在很憤怒”、“我很生氣”等, 讓寶寶知道, 不好的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 用語言表達是最好的方法。

不管寶寶行為如何, 爸爸媽媽都不要動手打寶寶, “打”永遠是最壞的選擇。 如果爸爸媽媽打寶寶, 這就是在用行動告訴寶寶:打是大人解決問題的方法, 寶寶就會進行模仿。 爸爸媽媽要給寶寶足夠的愛和寬容, 用行動讓寶寶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 經常擁抱、親吻寶寶, 讓寶寶學會愛、寬容和理解。

爸爸媽媽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與寶寶互動, 通過交流深入瞭解寶寶的情緒和需要, 也可以通過講故事、遊戲、聊天等方式向寶寶傳遞愛的資訊。 當寶寶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接納、關心和愛護時, 寶寶就會變得自信、樂觀、開朗。

常帶寶寶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當寶寶有一點點進步時要及時鼓勵,肯定。當寶寶有情緒,表現得很生氣時,媽媽要及時回應:“好像寶寶生氣了,能告訴媽媽怎麼了嗎?”、“寶寶能告訴媽媽,媽媽真高興”,這些及時鼓勵都會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當寶寶大一些了,如2~3歲時,可以讓寶寶通過繪畫、隨意塗鴉等方式表達情緒。當寶寶不能把持自己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抓住他的雙臂使他慢慢安靜下來。

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寶寶在遊戲中體驗到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的感受,如問:“假如你是小白兔會怎麼想呢?”、“假如你是媽媽,你會生氣嗎?”、“如果你現在很生氣,你可以告訴我。”這些做法都是在訓練寶寶逐漸學會自我控制,以恰當的行為表達情緒,與他人互動。

寶寶就會變得自信、樂觀、開朗。

常帶寶寶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當寶寶有一點點進步時要及時鼓勵,肯定。當寶寶有情緒,表現得很生氣時,媽媽要及時回應:“好像寶寶生氣了,能告訴媽媽怎麼了嗎?”、“寶寶能告訴媽媽,媽媽真高興”,這些及時鼓勵都會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當寶寶大一些了,如2~3歲時,可以讓寶寶通過繪畫、隨意塗鴉等方式表達情緒。當寶寶不能把持自己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抓住他的雙臂使他慢慢安靜下來。

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寶寶在遊戲中體驗到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的感受,如問:“假如你是小白兔會怎麼想呢?”、“假如你是媽媽,你會生氣嗎?”、“如果你現在很生氣,你可以告訴我。”這些做法都是在訓練寶寶逐漸學會自我控制,以恰當的行為表達情緒,與他人互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