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常見的4大口腔症狀,你會處理嗎?

症狀1 鵝口瘡

在寶寶的口腔症狀中, 最常見的莫過於鵝口瘡。 寶寶容易得鵝口瘡的原因, 主要是口腔沒有徹底清潔乾淨。 含著奶瓶睡著的寶寶口中殘留的奶垢猶如培養液一樣, 會讓黴菌漸漸滋生。 另外, 寶寶喜歡將東西往口中塞, 可能會吃到不乾淨的細菌;或曾生過重病的寶寶, 自體免疫力較差也可能得鵝口瘡。

特徵症狀

鵝口瘡最常有的症狀, 即在口腔黏膜、兩頰或上面硬顎、軟顎部分, 會有白色的塊狀凸起物。

此外, 鵝口瘡和奶垢在口腔內都是白白的, 比較難被分辨。 黃丹青醫師表示, 臨床上的分辨方法如下:拿刮舌板清潔口腔時,

Advertisiment
可被刮下來的是奶垢, 鵝口瘡並不會被刮下來, 有時甚至還有口腔黏膜出血的狀況。

治療方式

多採用藥物治療, 一般會在口腔內塗抹抗黴素藥物, 大概5~7天可痊癒。

相關護理

清潔是預防和護理鵝口瘡的重要原則, 尤其在飯後和睡覺前。 一般可用紗布沾水清潔, 大一點的寶寶可用牙刷, 從牙床到舌頭都要清洗乾淨。 如果清洗不方便, 至少用餐後可用溫開水漱口。

症狀2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也很常見, 且發生的病因很多, 外傷(如刮傷)、食物刺激、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 如果發生在嬰幼童身上, 一般是喝奶時被燙到;清潔口腔時, 不小心刮到;寶寶自己咬到;被過酸的果汁所刺激等。 還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

Advertisiment
一種是皰疹性口炎, 另一種, 就是腸病毒所導致的潰瘍。

特徵症狀

顧名思義, 可在口腔黏膜表面發現小潰瘍, 會有局部灼熱的疼痛感, 正如俗話說的“嘴破洞”。 如果小潰瘍太多或面積太大, 可能還會合並其他諸如發燒、喉嚨痛、壓痛等症狀。

治療方式

一般會用口內膏藥做治療, 目的是保護傷口不再被外物刺激, 加快其自身修復的速度。

護理事宜

寶寶口腔會潰瘍, 通常由飲食引起的概率較高。 因此, 當媽媽幫寶寶泡奶時, 需先測試溫度, 避免高溫入口。 如果需喂輔食, 也要注意食物的質地是否夠軟、夠稀, 避免對寶寶口腔造成傷害。

症狀 3 手足口病(腸病毒)

手足口病, 最常見的就是由腸病毒感染所致。 通過接觸、飛沫或口水分泌物,

Advertisiment
都可能會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可以在外面的環境下存活一段時間, 一旦寶寶接觸到含腸病毒的人或物, 之後又揉眼睛、鼻子, 病毒就會侵入體內。

特徵症狀

一旦發病, 寶寶手腳會出現皮疹, 也可能發燒3~5天, 但通常過幾天會慢慢自行痊癒。 如果是重症患者, 則可能會有意識不清、持續嘔吐、高燒不退、肌躍反射(突發性肢體收縮動作)或心跳加快等症狀。

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特效藥, 原則上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通常會打點滴, 然後等到患者稍微好一點後, 再自行回家休養。 針對重症者, 依醫師診斷, 可能以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為治療。

護理事宜

當狀況緩和時, 多讓寶寶休息、適當補充營養, 一般可入口食物都可以吃, 此時能夠維持寶寶體力最重要。

Advertisiment

症狀 4 口角炎

口角炎發生在上下唇的交接處, 過去大多是營養缺乏導致的, 現在多是吃完東西的殘留物、念珠菌感染(抵抗力低下)等原因。 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體質問題, 比如異位性皮膚炎。

特徵症狀

有些寶寶的嘴角會有三角形的紅腫、脫皮狀況, 有時候會感覺濕濕爛爛、有黃色分泌物。

治療方式

臨床治療上, 會使用含類固醇藥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會使用), 塗抹薄薄一層在患處即可, 大約3~5天就會痊癒。 如果症狀仍未改善, 則可能需要使用含抗生素藥物, 但仍建議依醫囑使用為佳。

護理事宜

平時的預防很重要, 尤其是容易流口水的寶寶, 可在口角處塗抹少許凡士林保護。 此外, 也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

Advertisiment
用餐後記得把嘴唇和嘴角處擦拭乾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