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吐奶 應該如何“對症下藥”

吐奶是每個寶寶都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是不要因為常見就忽略事情的嚴重性。 吐奶會危害寶寶的健康, 吐奶時, 大量奶水由食道反逆到咽喉部, 如果誤入氣管會引起嗆咳, 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氣管堵塞, 導致呼吸不暢。

吐奶容易使奶汁直接吸入肺部深處, 造成吸入性肺炎, 甚至會因為氧氣供應不足而危及生命。 根據寶寶吐奶時的症狀找出對應的原因, 對症護理, 新媽媽就不會對寶寶吐奶手足無措了。

症狀一:吃完很長時間才吐, 但經常吐

吐奶表現:

寶寶三四個月後, 隨著胃肌肉功能和神經調節功能的逐步加強,

Advertisiment
寶寶吃奶不會立刻就吐出來, 但是也要十分注意。

此時的寶寶可以吃奶粉或牛奶了, 但由於新媽媽持奶瓶的姿勢不正確, 或乳☆禁☆頭裡沒有充滿奶, 可能裡面的空氣就隨著寶寶的吮吸進到胃中。 再加上此時的寶寶更加活潑好動、奶的溫度較低或者藥物等刺激到寶寶的胃等, 即使奶沒有立刻吐出, 但過一段時間也會吐出來。

解決方案:

給寶寶餵奶注意流速

一定要讓奶瓶和寶寶的臉呈90度, 同時奶嘴應充滿奶, 不要有空氣, 奶嘴上的孔最好呈十字形, 這樣的流速比較慢, 可以防止寶寶吃進空氣或吃得太急。 測試奶汁流速的方法, 是把奶瓶倒轉, 奶汁流出成聯珠(每秒鐘23滴), 但不成直線為宜。 餵奶時要注意奶瓶的傾斜度:讓奶瓶內的奶水能完全蓋住奶嘴的出口,

Advertisiment
寶寶才不會一邊吸奶、一邊吸入空氣, 否則也容易溢奶。

防止胃黏膜刺激吐奶

寶寶胃黏膜受到刺激也會引起吐奶。 胃黏膜受到刺激的原因很多, 分娩時吸入羊水、胎糞及母血, 服用紅黴素、黃連素、磺胺類藥物, 胃部出血等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嘔吐。 針對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案, 如藥物引起的胃黏膜刺激, 只要暫停藥物, 吐奶現象便會自然消失。

症狀二:吐的奶有臭味

吐奶表現:

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 如果吐出的奶有酸臭味, 可能是由於寶寶的消化不是很好, 此時寶寶的消化器官尚末發育成熟, 不適應食物的質和量的變化, 所以一旦餵養不當、冷熱失調或遇到感染時,

Advertisiment
就容易引起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亂而發病。 不但吐出的奶有酸臭味, 而且喝的水也會吐出來。

解決方案:

寶寶胃部調理

為了加強寶寶的消化功能, 可以在諮詢過醫生的情況下, 給寶寶喂些消化水。 應適當控制飲食, 添加輔食時, 每次只限一種且漸漸加量。 喂寶寶容易消化的食物減輕胃腸道負擔, 使消化道得到一定休息。 注意寶寶保暖, 以免冷熱失調引起腸胃不適。

 

媽媽飲食調整

如果寶寶是母乳餵養的, 那麼新媽媽就要注意飲食不要過於肥膩, 應以清淡、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同時應縮短餵奶的時間, 讓寶寶吃前半部分的乳汁。 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 容易消化, 富於營養, 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

Advertisiment
不易消化。 必要時新媽媽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 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 稀釋乳汁, 然後再給寶寶哺乳。

就醫指南:

1、寶寶嘔吐頻繁, 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 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

2、寶寶吐奶特別嚴重, 並且呈噴射狀, 吐出的東西有紅色。

3、寶寶因為吐奶, 影響了體重及身高的增長。

症狀三:吐奶塊

吐奶表現:

3個月內寶寶的胃呈水準位置, 容易將奶存下。 且胃的容量很小, 寶寶出生後10餘天胃內只能容納12兩奶, 即使只是這12兩奶, 要想在胃內排空大約也需要23小時, 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 如果餵奶過於頻繁, 這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 或是引起胃部飽脹, 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

Advertisiment
與胃酸結合, 就有可能吐出奶塊。

解決方案:

採用控量奶流的餵奶姿勢

有的新媽媽喜歡躺著餵奶, 採用這種面對面側臥哺乳的姿態式餵奶, 會增大寶寶吐奶的可能性。 抱著的話寶寶的身體是傾斜的, 當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 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 吸入的奶汁由於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 使胃部分騰空。

 

因此餵奶時可以把寶寶抱起來, 讓他頭向上斜著躺在你懷裡, 新媽媽可以一手托起寶寶的背部, 手呈剪刀狀, 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放在乳☆禁☆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個乳☆禁☆房餵奶, 當奶流速快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夾住乳☆禁☆房控制奶流速度。

餵奶後不要急於放下寶寶

媽媽不應立即把寶寶放回到床上。 而是應該把寶寶貼胸豎直抱起,頭趴在大人的肩上,輕輕地拍背,讓那些隨吸奶而吞入的空氣排出,即讓寶寶打嗝兒。氣體在胃中停留,佔據一定的空間是引起寶寶吐奶的重要因素,寶寶打完嗝兒,胃中氣體排空,再把寶寶輕輕放下,並且側臥。這樣可以減少吐奶,而且減少吐出的奶被吸入呼吸道的危險。

症狀四:吃完就全吐出來了

吐奶表現:

寶寶哭鬧或者吃奶時的吮吸動作往往會同時吸進許多空氣,氣體停留在胃中形成氣泡,哺乳結束後,隨著嬰兒身體的移動或被翻動(如給他洗澡或替換尿布時),寶寶胃中的空氣會上升從氣管裡跑出來。

而寶寶的胃部肌肉也很薄弱,支配胃部的神經調節功能發育不夠成熟,也就是說寶寶還不會打嗝,無法將胃中的空氣排出,加上胃的入口松出口緊,如果一次性餵奶量過多,奶會隨著空氣一起跑出來。

解決方案:

寶寶哭鬧後不要立即餵奶

餵食前如果哭鬧太久,可能會在哭叫當中吸入較多的空氣到胃裡面,此時餵奶就容易反溢。如果在餵奶前先幫他拍拍背、排排氣,就會改善。

吃奶後應該避免的小動作

寶寶多採取仰臥位躺在床上。但吃奶後為防止吐,最好不要馬上置寶寶仰臥位,應先右側臥無吐奶現象後再讓他仰臥。 然後儘量在半個小時內不要翻動寶寶或給他洗澡,就可以避免吐奶。不要讓寶寶吃完奶後,吸吮空的奶瓶。

而是應該把寶寶貼胸豎直抱起,頭趴在大人的肩上,輕輕地拍背,讓那些隨吸奶而吞入的空氣排出,即讓寶寶打嗝兒。氣體在胃中停留,佔據一定的空間是引起寶寶吐奶的重要因素,寶寶打完嗝兒,胃中氣體排空,再把寶寶輕輕放下,並且側臥。這樣可以減少吐奶,而且減少吐出的奶被吸入呼吸道的危險。

症狀四:吃完就全吐出來了

吐奶表現:

寶寶哭鬧或者吃奶時的吮吸動作往往會同時吸進許多空氣,氣體停留在胃中形成氣泡,哺乳結束後,隨著嬰兒身體的移動或被翻動(如給他洗澡或替換尿布時),寶寶胃中的空氣會上升從氣管裡跑出來。

而寶寶的胃部肌肉也很薄弱,支配胃部的神經調節功能發育不夠成熟,也就是說寶寶還不會打嗝,無法將胃中的空氣排出,加上胃的入口松出口緊,如果一次性餵奶量過多,奶會隨著空氣一起跑出來。

解決方案:

寶寶哭鬧後不要立即餵奶

餵食前如果哭鬧太久,可能會在哭叫當中吸入較多的空氣到胃裡面,此時餵奶就容易反溢。如果在餵奶前先幫他拍拍背、排排氣,就會改善。

吃奶後應該避免的小動作

寶寶多採取仰臥位躺在床上。但吃奶後為防止吐,最好不要馬上置寶寶仰臥位,應先右側臥無吐奶現象後再讓他仰臥。 然後儘量在半個小時內不要翻動寶寶或給他洗澡,就可以避免吐奶。不要讓寶寶吃完奶後,吸吮空的奶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