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具備這三種條件就可上幼稚園了

3—6歲對孩子來說是發育的黃金期, 然而, 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家長一味地望子成龍, 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 熱衷於各種特長教育, 忙著教孩子學音樂、背唐詩, 卻忽略了自理、人際交往等能力的培養。 因為潛能的挖掘和培養是需要環境薰陶、時間積累的, 而且成效也是緩慢的, 這也導致我們一些家長的“短視”, 避重就輕, 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其實, 只要教之得法, 並能向幼稚園有經驗的老師或專家取經, 掌握教育“妙招”, 則能讓家長的育兒方法更科學、系統、事半功倍。

1.衣食住行:模擬情境 讓孩子學會“提要求”
教子難題:“寶寶,
Advertisiment
今天多喝點水, 多吃點飯!”每天早上, 在幼稚園門口, 總能聽到家長這樣細心的叮嚀。 然而讓家長不解的是, 孩子回到家後, 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叮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專家妙招:學會用“情境式教育”
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孩子沒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 是因為他們還不 具備將父母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的能力, 還不能掌握向老師主動提出請求的方法。 面對這種情況, 家長就需要創設一種情境, 教會孩子在具體環境中模仿如何去做。 例如, 家長可以和孩子模擬在幼稚園吃午飯的場景, 然後告訴孩子, 如果你沒吃飽, 就可以舉手說:“老師, 我想再吃一點飯!”
孩子在幼稚園裡“拉褲子”,
Advertisiment
往往也是家長沒有運用“情境式教育”導致的。 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在幼稚園裡“拉褲子”, 還故意將孩子大便的時間調整到晚上。 家長這種“寧可我幫孩子做, 也不能讓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 這不僅打亂了孩子的生物鐘, 而且還嚴重干擾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養成, 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其實, 家長只需要掌握情景式教育, 設定問題情境, 就能很容易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小問題。 家長應該意識到, 幫助孩子提高照顧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 對 3—6歲孩子來說, 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礎。

2.交往能力:細心“診斷” 科學幫助 耐心等待
教子難題:“我的孩子在幼稚園裡根本不說話, 他時時刻刻抱著玩具熊, 總是孤零零一個人呆著,
Advertisiment
真愁死人了!”“孩子特別‘獨’, 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 還搶人家東西!”孩子入園後, 交際能力方面的問題不斷出現, “在家千日好, 上幼稚園總有難題”成了多數家長的感慨。
專家妙招:試試“診斷式教育”
在家裡的時候, 所有的大人圍著孩子轉, 孩子在人際方面的問題不突出;上幼稚園後, 隨著跟同齡人交往增多, 問題就呈現出來。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像醫生一樣“診斷”孩子的“病因”, 與老師及時溝通, 合力解決, 而不是簡單地歸因為“咱的孩子就不喜歡上幼稚園”甚至乾脆退園。
那些“不說話”的案例實際上是往往因為孩子新轉到一個幼稚園後出現自卑、孤獨和不安全感。 應根據這些個案進行針對性地引導, 如:為孩子提供一個輕鬆的氛圍,
Advertisiment
家長和老師可以“故意”不關注孩子“不說話”的現象, 讓他從“聽”開始, 然後變為“跟著老師思維走”, 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師的提問, 接著, 老師可以鼓勵他每天為小朋友講故事, 成為受小朋友喜歡的“故事大王”。
面對孩子的問題, 家長要耐心找出原因, 然後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去解決。 80後的父母有時候會有些極端, 寵孩子的時候接近溺愛; 發現孩子有問題, 又急於解決, 常常有情緒化的現象。 家長要容許孩子出現失誤, 並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覺得自己沒有‘診斷’和解決能力, 那 麼可以請經驗豐富的幼教老師幫忙。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 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緒, 耐心等待孩子改善,
Advertisiment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下結論’。

3.行為規範:轉換方式 提要求不如提“問題”
教子難題:“孩子總是把他的東西亂放, 讓他物歸原位, 他就像沒聽見, 批評他也不管用。 ”很多家長發現, 越要求孩子“有規矩”, 孩子做得越不好, “是不是現在的孩子不好管了?”
專家妙招:把要求轉化為問題
“家長喜歡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而且希望孩子立即就執行。 但是別忘了, 您面對的是小孩子, 他們不喜歡接受指令, 你越批評, 他們越逆反。 聰明的家長需要學會把自己的要求轉化為和孩子一起解決的問題。 ”李淑英建議道。
舉個例子, 當你希望孩子的書櫃整齊有序, 那麼從擺放圖書時起, 爸爸媽媽就應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參與到規範化管理中來。 “寶寶,你看,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兒?你給媽媽出個主意好嗎?”“書看完了,咱們把它放回哪兒去呢?它原來是在哪個位置的?”提出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不僅樂於參與,而且得到表揚時還會很有成就感。
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當著孩子的面,一邊指責孩子把家里弄得很亂,一邊自己費力收拾。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習慣了這種模式,對批評不痛不癢,對父母的辛苦無動於衷。
(責任編輯:亞輝) “寶寶,你看,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兒?你給媽媽出個主意好嗎?”“書看完了,咱們把它放回哪兒去呢?它原來是在哪個位置的?”提出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不僅樂於參與,而且得到表揚時還會很有成就感。
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當著孩子的面,一邊指責孩子把家里弄得很亂,一邊自己費力收拾。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習慣了這種模式,對批評不痛不癢,對父母的辛苦無動於衷。
(責任編輯:亞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