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入園前的“必修課”

入園, 是寶寶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他有那麼多需要適應的問題:沒有爸爸媽媽, 沒有親人, 只有陌生的老師和同齡的小朋友;沒人整天圍著自己轉, 相反, 吃點心、玩玩具都得等待和排隊……

小小孩兒天天要應對陌生情境對自己的挑戰和衝擊, 真的讓人心疼和擔憂啊。 可是, 這個適應期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 爸爸媽媽絕不能因為心疼和擔憂而讓孩子當了逃兵。 明智的父母應該為孩子及早做好充足的準備, 幫助孩子更容易、更迅速地喜歡上集體生活。

功課1:心理衛生課

寶寶上幼稚園,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是件大事,

Advertisiment
任何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因素都會使孩子不願意去幼稚園。 要使孩子順利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入園前的心理準備是首要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達到最佳心理狀態——

☆自豪:我已經長大了, 所以我要上幼稚園了!

☆嚮往:幼稚園裡可以學好多本領, 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可開心啦!

☆熟悉:我知道幼稚園是什麼樣子, 做什麼事情, 媽媽都告訴過我。

☆安心:爸爸媽媽很愛我, 老師也會喜歡我。

A--看看幼稚園的生活:

參觀班級活動, 觀看小朋友們的上課、玩耍;瞧一瞧盥洗間、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飼養角中的小動物;玩一玩幼稚園裡的大型玩具……

要讓孩子感覺到, 幼稚園是一個美好的地方, 知道小朋友在幼稚園中做什麼,

Advertisiment
逐漸建立起“幼稚園”的概念。

B--講講幼稚園的故事

全家都對去幼稚園的行為表示肯定和讚賞。 在和鄰居朋友們玩耍時, 故意大聲表揚某個寶寶認識的小朋友, 並得出結論:“難怪呀, 原來是上了幼稚園呀, 寶寶如果上了幼稚園也會很棒的……”這樣, 寶寶對幼稚園會有一種期待的心理。

把寶寶要入園當作家裡的一件喜事來討論、迎接:“我們寶寶長大了, 要到幼稚園裡去學本領啦!”讓孩子覺得入園是件高興的事, 使等待入園的過程充滿了樂趣。

常常給孩子描述幼稚園的有趣之處, 比如, 上幼稚園可以認識新朋友, 可以跟老師學本領, 可以參加各種有意思的活動等等。 孩子要是任性、不聽話, 就對他說:“如果你表現好, 才能讓你進入幼稚園”。

Advertisiment

還可以利用故事和兒歌, 使孩子嚮往幼稚園的生活。 比如講一些小動物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故事, 讓孩子知道幼稚園是孩子們的樂園, 是學習本領的地方。

C--玩玩“幼稚園遊戲”

在參觀了幼稚園, 瞭解了幼稚園裡的日常要求和活動內容後, 在家可以和孩子玩“在幼稚園上課”等模擬遊戲。 這樣可以使孩子瞭解將要在幼稚園裡面對的規則, 説明他今後更易於適應。

D--交交新朋友

放出去:多帶孩子出門接觸小朋友, 鼓勵他主動地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 鼓勵孩子與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

請進來:常請小夥伴們到家裡來做客, 讓孩子當小主人, 招待好客人們。

在孩子正式入園前, 最好説明孩子認識一兩個同一個班級的同伴,

Advertisiment
這樣, 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 班級裡有熟悉的同伴, 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會減少很多。 E給爸爸媽媽的特別叮囑:

*給孩子一份安心

不想與爸爸媽媽分開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稚園的主要原因。 上了幼稚園以後, 孩子得獨自面對、處理問題, 很容易產生失落、焦慮與不知所措的感覺。 甚至會擔心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

所以在孩子入園前, 爸爸媽媽要努力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多陪孩子遊戲, 聽孩子說話, 對孩子耐心些、細心些, 讓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感到放心和安心, 並告訴孩子, 老師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喜歡他的。

*相信孩子, 相信老師

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稚園不放心, 並在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

Advertisiment
孩子是很敏感的, 他會從大人的態度中感覺到幼稚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

爸爸媽媽應當堅信:上幼稚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 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 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只要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 上幼稚園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其次, 相信老師也是很重要的。 幼稚園裡的老師都經過專業培訓, 瞭解幼兒的心理, 其中絕大多數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 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對老師會是良好的激勵。

不可說的話:

“看你這麼調皮, 送你到幼稚園去, 叫老師好好收拾你”;

“你再不聽話, 就把你送到幼稚園, 讓老師把你關起來”;

“唉!到幼稚園你就沒這麼開心(自由)了。 ”

諸如此類的話, 會讓孩子感覺幼稚園很黑暗,老師很嚴厲,從而對幼稚園生活產生抵觸甚至恐懼心理;

功課2:自理能力訓練課

與家裡不同的作息制度,必須要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情,造成很多孩子入園適應困難。雖然老師也會幫助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孩子,但是如果長期如此,孩子容易形成不良的自我評價——“我比別人笨”,這樣的自我評價有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所以,在孩子入園前,父母要調整孩子的作息,培養各項生活自理能力,以減少孩子入園後的焦慮和自卑。

一、睡眠訓練

選擇好幼稚園後,家長應詳細瞭解幼稚園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園時間、上下午吃點心的時間、午餐時間、午睡時間等,然後在入園前的兩三個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習慣調整到與幼稚園一致。主要包括:

1、早睡早起

孩子早上起床的時間要考慮到穿衣、盥洗、吃早餐和路上所需的時間,保證從從容容,大人上班、孩子上學都不會遲到。晚上入睡的時間則根據孩子需要的睡眠量來定,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2、每天午睡

幼稚園的作息制度中有午睡,時間一般為2個小時,這是保證孩子有充足睡眠,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措施之一。對於未來在家裡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最好在上幼稚園之前養成午睡習慣。

3、獨立入睡

許多孩子在家裡往往要抱著、拍著、哄著才能入睡,而幼稚園的老師不可能守在每個孩子身邊,因此孩子入園後會不適應,一到午睡時間就特別想媽媽。

媽媽應培養孩子獨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為了讓孩子安心,可以告訴他,媽媽(或老師)雖然不在身邊,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裡);有什麼需要(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可以隨時叫媽媽(或老師)尋求幫助。另外要將孩子的入睡習慣告訴老師,爭取老師的幫助。

附兒歌:

(一)寶寶睡覺

不要拍,不要抱,

寶寶自己會睡覺。

(二)小寶寶要睡覺

輕輕蓋上被子,

快快閉上眼睛,

聽聽故事睡著了。

二、吃飯訓練

1、自己吃飯

不給孩子餵飯,鼓勵孩子自己吃。多鼓勵,耐心些,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信心;孩子吃得好時要及時獎勵或肯定;如果吃飯過慢,可以用競賽的方式逐步限定他吃飯的時間,還可以一次少盛一點飯,吃完了再添,這樣讓孩子在吃完後享受一種成就感。

小技巧:預先的一些“小費事”可以換來飯後的“大省事”:在孩子飯桌周圍鋪一些廢報紙接灑出的飯粒;使用打不破的碗;給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圍兜。

謹記:不要在旁邊逼著、催著孩子吃,以免破壞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的熱情和興趣;

2、固定時間和地點

吃飯時間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飯。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玩邊吃,吃飯的時候不能隨意走動。

3、不偏食不挑食

如果家中的食物品種單一,孩子的口味習慣也就往往比較單一,碰到自己沒有吃過的東西就很難接受。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對各種不同的食物都願意嘗試,並適當吃一些較硬的或纖維較粗的食物。

附兒歌:

(一)青菜、蘿蔔

紅蘿蔔、綠青菜,

紅紅綠綠真可愛

吃蘿蔔,吃青菜,

身體健康人人愛。

(二)好乖乖

不挑飯,不挑菜,

吃得好,長得快,

媽媽誇我好乖乖。

三、如廁訓練:

孩子入園時天氣還較熱,一般穿的是單褲,可以訓練孩子自己脫、提褲子。入冬後,穿得較厚了,老師會幫忙的。

有的幼稚園使用的是幼兒坐便器,孩子用起來比較方便。如果是蹲坑,由於孩子沒用過,就得事先以遊戲的形式進行訓練:在平地上擺兩塊磚,間隔一定距離,和孩子比賽上、下、蹲下、起來的動作,並逐漸加寬兩塊磚中間的距離和高度。然後訓練孩子雙腳踩在磚頭上站立、脫下褲子下蹲、站起來拉上褲子等一系列動作,反復練習,直至熟練;

注意觀察孩子大便的規律,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四、自己穿脫衣服、鞋子

1、認識衣服

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話,在衣服上縫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後、左右。

2、穿脫衣服

孩子到幼稚園穿的衣服和鞋一定要舒適、方便脫穿,如:寬鬆的、有鬆緊帶的褲子,前面系扣的衣服(衣服的紐扣大一點,扣眼也開大一點),套衫的領口要松一些,最好是前面或肩上有2個扣子,鞋子最好選擇有鬆緊帶的。如果穿脫過於繁瑣,會給孩子增加很多困難,另外孩子還會因為穿得比別人慢而自尊心受挫。父母要有耐心,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可以通過兒歌、比賽的方式,使穿脫衣服變成一種有趣的遊戲。注意:每個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穿脫衣服的方法,只要孩子穿得快,穿得好,不必拘泥於一種模式。

五、大聲清楚地表達自己:

*在口渴時會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動去喝水。

*身體不舒服時會說出或用手指出具體的地方(例如:頭痛、肚子痛等)。這一點非常重要,利於老師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告訴孩子憋便的害處,出現便意時,要及時告訴老師,萬一已經便出,也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換褲子。

平時可有意識地叫孩子做一些這方面的練習。“告訴媽媽,你想幹什麼?”“你剛才玩什麼呀,給爸爸講講好嗎?”……

六、其他

1、養成喝白開水的好習慣

2、飯前便後自己洗手

附兒歌:

洗手歌

卷卷袖口,濕濕手,

抹抹肥皂,搓搓手,

衝衝乾淨,甩甩手,

再用毛巾擦擦手。

好寶寶

天亮了,起床了,

穿衣服,穿褲子,

穿襪子,穿鞋子,

刷刷牙,洗洗臉,

照鏡子,梳梳頭。

背小包,上學校,

老師,你好你好,

爸爸、媽媽再見!

孩子掌握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後,會更順利地適應幼稚園生活,增強自信心。

功課3:準備入園禮物

與孩子一同準備上幼稚園時所需的衣服和用品,可以增強他去幼稚園的意願書包:

帶孩子一起去商店挑一個可愛的小書包,在書包表面繡上或寫上孩子的名字,利於老師辨認。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說,書包裡裝些什麼是無所謂的,只要每天能背著心愛的書包上幼稚園,他就有一種成就感。

衣服:

給孩子準備一些適合在幼稚園穿的衣服,把那些不易穿脫的裙子和背帶褲收起來,也不要給男孩穿前門襟裝拉鍊的褲子,以免夾傷生☆禁☆殖☆禁☆器;衣服或褲子上最好有放手帕的口袋,因為手帕用別針別在衣服上不安全,也容易扯壞衣服。當然也可以使用一種特製的安全別針。

另外準備一二套內衣褲,因為孩子年齡小,換了環境容易緊張而尿褲子。

鞋子:

為孩子挑選一雙舒適合腳的鞋子,因為幼稚園戶外活動較多。可在鞋子上貼上卡通圖片,説明他分清左右。如左鞋貼上猴子的左半臉,右鞋貼上猴子的右半臉,穿對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猴子臉。這樣特徵明顯的鞋子還能避免孩子之間穿錯鞋。

手帕:

由孩子親手挑選小手帕,買四五塊輪換用,最好是同一花樣的,以便識別。

玩具:

一般幼稚園都允許初入園的孩子帶一兩件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手裡拿著自己熟悉的東西,孩子會有一定的安全感。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體積適中(小於幼兒腦袋,大於幼兒拳頭)、無尖銳突起、表面光滑或柔軟的玩具2~3個,輪流帶去玩。

注意,一開始不宜帶圖書和可拆卸的玩具去幼稚園,因為孩子整理、管理起來不方便。也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準備其它物品,如有的孩子仍用奶瓶喝水,有的孩子有定時喝奶的習慣,媽媽可以準備奶瓶和適量的奶,使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被完全打破。

所有帶去幼稚園的私人物品都應標明班級、姓名,萬一遺失可及時找回。

會讓孩子感覺幼稚園很黑暗,老師很嚴厲,從而對幼稚園生活產生抵觸甚至恐懼心理;

功課2:自理能力訓練課

與家裡不同的作息制度,必須要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情,造成很多孩子入園適應困難。雖然老師也會幫助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孩子,但是如果長期如此,孩子容易形成不良的自我評價——“我比別人笨”,這樣的自我評價有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所以,在孩子入園前,父母要調整孩子的作息,培養各項生活自理能力,以減少孩子入園後的焦慮和自卑。

一、睡眠訓練

選擇好幼稚園後,家長應詳細瞭解幼稚園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園時間、上下午吃點心的時間、午餐時間、午睡時間等,然後在入園前的兩三個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習慣調整到與幼稚園一致。主要包括:

1、早睡早起

孩子早上起床的時間要考慮到穿衣、盥洗、吃早餐和路上所需的時間,保證從從容容,大人上班、孩子上學都不會遲到。晚上入睡的時間則根據孩子需要的睡眠量來定,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2、每天午睡

幼稚園的作息制度中有午睡,時間一般為2個小時,這是保證孩子有充足睡眠,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措施之一。對於未來在家裡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最好在上幼稚園之前養成午睡習慣。

3、獨立入睡

許多孩子在家裡往往要抱著、拍著、哄著才能入睡,而幼稚園的老師不可能守在每個孩子身邊,因此孩子入園後會不適應,一到午睡時間就特別想媽媽。

媽媽應培養孩子獨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為了讓孩子安心,可以告訴他,媽媽(或老師)雖然不在身邊,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裡);有什麼需要(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可以隨時叫媽媽(或老師)尋求幫助。另外要將孩子的入睡習慣告訴老師,爭取老師的幫助。

附兒歌:

(一)寶寶睡覺

不要拍,不要抱,

寶寶自己會睡覺。

(二)小寶寶要睡覺

輕輕蓋上被子,

快快閉上眼睛,

聽聽故事睡著了。

二、吃飯訓練

1、自己吃飯

不給孩子餵飯,鼓勵孩子自己吃。多鼓勵,耐心些,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信心;孩子吃得好時要及時獎勵或肯定;如果吃飯過慢,可以用競賽的方式逐步限定他吃飯的時間,還可以一次少盛一點飯,吃完了再添,這樣讓孩子在吃完後享受一種成就感。

小技巧:預先的一些“小費事”可以換來飯後的“大省事”:在孩子飯桌周圍鋪一些廢報紙接灑出的飯粒;使用打不破的碗;給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圍兜。

謹記:不要在旁邊逼著、催著孩子吃,以免破壞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的熱情和興趣;

2、固定時間和地點

吃飯時間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飯。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玩邊吃,吃飯的時候不能隨意走動。

3、不偏食不挑食

如果家中的食物品種單一,孩子的口味習慣也就往往比較單一,碰到自己沒有吃過的東西就很難接受。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對各種不同的食物都願意嘗試,並適當吃一些較硬的或纖維較粗的食物。

附兒歌:

(一)青菜、蘿蔔

紅蘿蔔、綠青菜,

紅紅綠綠真可愛

吃蘿蔔,吃青菜,

身體健康人人愛。

(二)好乖乖

不挑飯,不挑菜,

吃得好,長得快,

媽媽誇我好乖乖。

三、如廁訓練:

孩子入園時天氣還較熱,一般穿的是單褲,可以訓練孩子自己脫、提褲子。入冬後,穿得較厚了,老師會幫忙的。

有的幼稚園使用的是幼兒坐便器,孩子用起來比較方便。如果是蹲坑,由於孩子沒用過,就得事先以遊戲的形式進行訓練:在平地上擺兩塊磚,間隔一定距離,和孩子比賽上、下、蹲下、起來的動作,並逐漸加寬兩塊磚中間的距離和高度。然後訓練孩子雙腳踩在磚頭上站立、脫下褲子下蹲、站起來拉上褲子等一系列動作,反復練習,直至熟練;

注意觀察孩子大便的規律,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四、自己穿脫衣服、鞋子

1、認識衣服

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話,在衣服上縫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後、左右。

2、穿脫衣服

孩子到幼稚園穿的衣服和鞋一定要舒適、方便脫穿,如:寬鬆的、有鬆緊帶的褲子,前面系扣的衣服(衣服的紐扣大一點,扣眼也開大一點),套衫的領口要松一些,最好是前面或肩上有2個扣子,鞋子最好選擇有鬆緊帶的。如果穿脫過於繁瑣,會給孩子增加很多困難,另外孩子還會因為穿得比別人慢而自尊心受挫。父母要有耐心,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可以通過兒歌、比賽的方式,使穿脫衣服變成一種有趣的遊戲。注意:每個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穿脫衣服的方法,只要孩子穿得快,穿得好,不必拘泥於一種模式。

五、大聲清楚地表達自己:

*在口渴時會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動去喝水。

*身體不舒服時會說出或用手指出具體的地方(例如:頭痛、肚子痛等)。這一點非常重要,利於老師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告訴孩子憋便的害處,出現便意時,要及時告訴老師,萬一已經便出,也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換褲子。

平時可有意識地叫孩子做一些這方面的練習。“告訴媽媽,你想幹什麼?”“你剛才玩什麼呀,給爸爸講講好嗎?”……

六、其他

1、養成喝白開水的好習慣

2、飯前便後自己洗手

附兒歌:

洗手歌

卷卷袖口,濕濕手,

抹抹肥皂,搓搓手,

衝衝乾淨,甩甩手,

再用毛巾擦擦手。

好寶寶

天亮了,起床了,

穿衣服,穿褲子,

穿襪子,穿鞋子,

刷刷牙,洗洗臉,

照鏡子,梳梳頭。

背小包,上學校,

老師,你好你好,

爸爸、媽媽再見!

孩子掌握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後,會更順利地適應幼稚園生活,增強自信心。

功課3:準備入園禮物

與孩子一同準備上幼稚園時所需的衣服和用品,可以增強他去幼稚園的意願書包:

帶孩子一起去商店挑一個可愛的小書包,在書包表面繡上或寫上孩子的名字,利於老師辨認。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說,書包裡裝些什麼是無所謂的,只要每天能背著心愛的書包上幼稚園,他就有一種成就感。

衣服:

給孩子準備一些適合在幼稚園穿的衣服,把那些不易穿脫的裙子和背帶褲收起來,也不要給男孩穿前門襟裝拉鍊的褲子,以免夾傷生☆禁☆殖☆禁☆器;衣服或褲子上最好有放手帕的口袋,因為手帕用別針別在衣服上不安全,也容易扯壞衣服。當然也可以使用一種特製的安全別針。

另外準備一二套內衣褲,因為孩子年齡小,換了環境容易緊張而尿褲子。

鞋子:

為孩子挑選一雙舒適合腳的鞋子,因為幼稚園戶外活動較多。可在鞋子上貼上卡通圖片,説明他分清左右。如左鞋貼上猴子的左半臉,右鞋貼上猴子的右半臉,穿對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猴子臉。這樣特徵明顯的鞋子還能避免孩子之間穿錯鞋。

手帕:

由孩子親手挑選小手帕,買四五塊輪換用,最好是同一花樣的,以便識別。

玩具:

一般幼稚園都允許初入園的孩子帶一兩件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手裡拿著自己熟悉的東西,孩子會有一定的安全感。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體積適中(小於幼兒腦袋,大於幼兒拳頭)、無尖銳突起、表面光滑或柔軟的玩具2~3個,輪流帶去玩。

注意,一開始不宜帶圖書和可拆卸的玩具去幼稚園,因為孩子整理、管理起來不方便。也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準備其它物品,如有的孩子仍用奶瓶喝水,有的孩子有定時喝奶的習慣,媽媽可以準備奶瓶和適量的奶,使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被完全打破。

所有帶去幼稚園的私人物品都應標明班級、姓名,萬一遺失可及時找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