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便便的8種常見問題

小寶寶生長中最重要的幾件大事便是吃、喝、拉、撒。 寶寶吃不好, 媽媽心焦;寶寶拉不好, 媽媽同樣急得睡不好覺。

問題1:吃奶粉為何大便乾燥?

Q:我的寶寶1個多月, 由於我的母乳一直很少, 前不久開始給他添加配方奶粉。 可是不知為什麼, 自從喂了奶粉以後, 他的大便突然變得很乾燥。

A:添加配方奶粉後寶寶大便乾燥的原因可能如下。

·配方奶粉80%是以牛奶為基質配製的, 而牛奶蛋白分子大不如母乳蛋白好消化。

·有的配方奶粉的配方不合理, 所含酪蛋白比例大難以消化;或者雖然乳清蛋白與酪蛋白之比與母乳一樣為60:40,

Advertisiment
但是乳清蛋白中乳球蛋白含量高, 而母乳中沒有乳球蛋白, 乳球蛋白容易造成孩子大便乾燥或致敏;一般配方奶粉中鈣劑的含量都較高, 而有的配方奶粉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飽和脂肪酸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與鈣形成皂化塊引起大便乾燥。

·有的媽媽過多地給寶寶補充鐵劑, 鐵劑與腸內的硫化氫結合成硫化鐵, 減少了硫化氫對腸壁的刺激, 使得腸蠕動減弱, 同時硫化鐵對腸壁有收斂作用, 容易引起便秘。

·還有的媽媽為了方便, 將鈣劑放在奶液裡或者在餵奶的過程中給孩子補充鈣劑。 這樣做, 非但鈣吸收不了, 牛奶蛋白更不容易被消化, 而且還可以引起孩子大便乾燥。

對待這種情況, 媽媽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Advertisiment

·首先選用配方合理的配方奶粉。 購買奶粉時仔細看好配料表, 不要選擇酪蛋白含量高、飽和脂肪酸為主的配方奶粉。 沖調奶粉時, 注意按照說明書進行配製, 不能濃度過高。

·兩餐奶中間要喂白開水, 寶寶滿2個月可以喝菜水。 4個月以後, 當寶寶已經能吃泥狀食品或固體食物時, 按時給寶寶添加果泥、菜泥、碎菜等較大顆粒的食品,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適當地添加粗糧, 補充粗纖維的攝入。

·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小嬰兒可以定時把大便;寶寶會坐後, 逐漸練習坐盆可以早日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

Q:以前, 寶寶的便便都是黃色的, 可是昨天他突然拉出了綠色的便便。 寶寶不會是得了什麼消化道方面的病吧?

A:大多數性狀正常的綠色便是正常的大便。

Advertisiment
但是也有以下情況造成綠色便:

·消化不良或急性腹瀉的嬰幼兒因腸蠕動過快, 膽綠素在腸內尚未轉化為糞膽素所致。

·鐵劑服用過多或是維生素C缺乏引起鐵吸收不良, 鐵在酸性環境中吸收的最好。 如果配方奶中的鐵吸收不完全或者由於補充過多的鐵劑, 一部分沒有吸收的鐵劑混在大便中排出, 形成綠色便或黑色便, 但大便的形狀正常, 這不是孩子消化不良。 因此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適量補充鐵劑, 並且補鐵的同時補充維生素C, 鐵吸收完全就不會出現綠色的大便。

·進食的一些綠色蔬菜未完全消化, 從大便中排出。

問題3:什麼是生理性腹瀉?

Q:我的寶寶3個多月, 一直是母乳餵養。

Advertisiment
從出生後不久, 他的大便就一直不成形。 醫生說是生理性腹瀉, 慢慢就會好的。 請問什麼生理性腹瀉, 為什麼不用治療呢?

A:生理性腹瀉一般認為是與母乳中的前列腺素(PGE)含量過高有關。 PGE可促進胃腸蠕動及水、電解質代謝而導致腹瀉, 孩子胃腸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或是過敏性體質而導致腹瀉。 多見於6個月以內母乳餵養的有過敏體質的嬰兒。 這些孩子外觀常顯得比較虛胖, 並且臉部常有濕疹, 出生後不久就出現稀水樣大便、伴有奶瓣或少許透明黏液, 或有酸味, 但無臭味, 大便每天多達7~8次。 孩子除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外, 無其他不適, 精神好、食欲佳, 體重照常增長。

Q:我家亮亮前一陣得了腸炎, 一直沒有完全好, 已經腹瀉很長時間了,

Advertisiment
便便稀稀的, 還有許多泡味。 醫生說要暫停母乳餵養, 改吃治療腹瀉的豆奶。 不是母乳是寶寶的最好的食品嗎?而且還含有減少腸道感染的抗體, 為什麼要暫停母乳呢?

A:人的小腸絨毛的頂端含有大量的乳糖酶, 乳糖將乳糖酶分解為半乳糖和葡萄糖被小腸吸收。 由於寶寶急性腸炎造成小腸微絨毛大面積的損傷, 因此乳糖酶最易受累且大量的缺乏, 因此吃進去的乳糖不能吸收, 在腸內形成高滲的物質, 引起滲透性腹瀉, 致使腹瀉遷延不愈, 這就是臨床醫生診斷的“繼發性乳糖不耐受”。

母乳中的糖類主要是乳糖, 因此醫生建議暫停母乳餵養, 改為治療腹瀉的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是對的。

具體治療建議:

·暫停母乳餵養, 改吃治療腹瀉的配方奶粉。近期不要給孩子添加新的食品。

·口服腸黏膜保護劑:此藥能夠吸附病原,固定毒素,隨著大便排出,並且能夠加強胃腸黏膜屏障作用,促進腸黏膜的修復。

·使用微生態製劑:因為長期腹瀉造成大量的腸道正常細菌丟失,因此補充腸道正常細菌,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的保護作用。

Q:又到了夏天,童童可開心了,又可以吃冰淇淋、喝自己喜歡的飲料了。可媽媽卻有些擔心,因為每年夏天,童童就很容易拉肚子,而且一鬧起來就勢不可擋,一天能拉上四五次。有時候甚至控制孩子吃冷飲也不太管用。請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A:童童發生腹瀉,首先應該去醫院化驗大便常規。如果肉眼看是黏液便,化驗時鏡檢發現有紅、白細胞,或者膿球,一般提示孩子是感染性腹瀉。在夏天幼兒發生的感染性腹瀉以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和痢疾的可能性最大。

感染性腹瀉與孩子進食不清潔的食品有關。俗話說,病從口入。當被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後,這些細菌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黏膜的細胞,使得腸黏膜發生炎症,水腫、滲出,甚至發生潰瘍,因此出現腹瀉並且伴有黏液膿血便。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針對病原體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注意休息;進食好消化的食物;如果腹瀉的嚴重可能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因此需要口服補液鹽。必須提請注意的是:當腹瀉停止後,必須繼續服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治療徹底預防轉為遷延性或慢性腹瀉。

如果大便是稀便,內有不消化的食物,鏡檢發現有脂肪球,沒有發現其他異常,那麼提示是非感染性腹瀉,可能因為飲食不周引起的食餌性腹瀉。

Q:3歲的壯壯3月份剛上了幼稚園。可剛開始上幼稚園沒多久,他的小內褲上總是糞跡。壯壯媽很苦惱,帶他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功能性便秘。既然是便秘,怎麼又會不自覺地拉出便便來呢?

A:孩子剛上幼稚園,周圍的一切,包括幼稚園的環境、老師、小朋友、衛生間等對於孩子都是陌生的,這樣的環境很容易使得剛離開父母的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當孩子有了大便可能不敢向老師提出,或者害怕在不熟悉的衛生間大便,因此造成大便儲留在直腸裡,致使腸壁過渡擴張,腸功能發生紊亂。

孩子對擴張的腸壁喪失了感覺,難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導致失控的大便留在孩子的小內褲上。這些在內褲上的大便也可能是在結腸近端新形成的液體便從堵塞的遠端結腸或直腸內堵塞的糞塊周圍或者縫隙間流出的。

Q:我家寶寶2歲多,今天早上我突然發現他大便裡有血。我感到很害怕,請問我該怎麼辦?

A:血自肛門排出體外我們稱之為便血,可以表現為糞便帶血或全血便,可以是色澤鮮豔、暗紅或柏油樣便,量多少不等。如果是鮮血是掛在大便外面,與糞便不混合,可能是結腸、直腸、肛門附近出血,如息肉、肛裂等。

息肉主要表現為無痛性大便,少量帶血。醫生通過直腸指檢多發現在直腸後壁上觸及有蒂或無蒂的腫物;比較高位的息肉需要用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本病對孩子的健康影響不大。低位元的息肉可以在門診手法摘除,高位的息肉可以用專用器械摘除。

肛裂多發生在肛門後正中,也有的發生在肛門的任何一點,淺肛裂表現為肛門有一縱行紅色裂隙,可有少量分泌物。深的肛裂可能有慢性炎症。對於肛裂處理需要:保持排便通暢,一天1~2次,避免大便乾燥。不要用瀉劑或機械刺激肛門(如用開塞露等),以免加重肛裂。每次排便後要清洗肛門。最好在清洗水中加上黃連素0.3克,將寶寶的小屁屁放在水裡坐浴,坐浴後肛門塗上少量的金黴素軟膏。一般淺肛裂經過這樣處理都可以痊癒。深肛裂需要到醫院去處理,可以用10~20%的硝酸銀塗灼裂口,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並用黃連素溶液坐浴。

如果寶寶的大便是全血便、柏油樣便或者果醬樣便就必須馬上去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問題8:寶寶脫肛該怎麼處理?

Q:我家寶寶前一陣子一直有些便秘,前兩天我發現他拉完便便時肛門處都有一塊軟軟的東西。我查了書,書上說這種情況可能是便秘引起的脫肛。請問我該怎麼處理?

A:因為長時間便秘造成脫肛,需要積極治療引起脫肛的原發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營養,做到定時大便。出現脫肛的患兒儘量避免蹲位排便,最好是坐高盆排便。對於小嬰兒,要採取直著大腿把便,不要彎曲髖關節。或採取臥位或仰位大便,這樣直腸不容易脫垂。一般堅持1~2周可以痊癒。如果脫肛復位後再出現反復脫垂,可以用厚的紗布墊壓住肛門,用膠布在臀部粘牢,並讓孩子臥床1~2周,堅持臥床排便,一般1~2個月可痊癒。這樣處理後孩子脫肛仍復發,就需要請肛腸外科醫生進行處理了。

改吃治療腹瀉的配方奶粉。近期不要給孩子添加新的食品。

·口服腸黏膜保護劑:此藥能夠吸附病原,固定毒素,隨著大便排出,並且能夠加強胃腸黏膜屏障作用,促進腸黏膜的修復。

·使用微生態製劑:因為長期腹瀉造成大量的腸道正常細菌丟失,因此補充腸道正常細菌,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的保護作用。

Q:又到了夏天,童童可開心了,又可以吃冰淇淋、喝自己喜歡的飲料了。可媽媽卻有些擔心,因為每年夏天,童童就很容易拉肚子,而且一鬧起來就勢不可擋,一天能拉上四五次。有時候甚至控制孩子吃冷飲也不太管用。請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A:童童發生腹瀉,首先應該去醫院化驗大便常規。如果肉眼看是黏液便,化驗時鏡檢發現有紅、白細胞,或者膿球,一般提示孩子是感染性腹瀉。在夏天幼兒發生的感染性腹瀉以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和痢疾的可能性最大。

感染性腹瀉與孩子進食不清潔的食品有關。俗話說,病從口入。當被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後,這些細菌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黏膜的細胞,使得腸黏膜發生炎症,水腫、滲出,甚至發生潰瘍,因此出現腹瀉並且伴有黏液膿血便。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針對病原體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注意休息;進食好消化的食物;如果腹瀉的嚴重可能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因此需要口服補液鹽。必須提請注意的是:當腹瀉停止後,必須繼續服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治療徹底預防轉為遷延性或慢性腹瀉。

如果大便是稀便,內有不消化的食物,鏡檢發現有脂肪球,沒有發現其他異常,那麼提示是非感染性腹瀉,可能因為飲食不周引起的食餌性腹瀉。

Q:3歲的壯壯3月份剛上了幼稚園。可剛開始上幼稚園沒多久,他的小內褲上總是糞跡。壯壯媽很苦惱,帶他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功能性便秘。既然是便秘,怎麼又會不自覺地拉出便便來呢?

A:孩子剛上幼稚園,周圍的一切,包括幼稚園的環境、老師、小朋友、衛生間等對於孩子都是陌生的,這樣的環境很容易使得剛離開父母的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當孩子有了大便可能不敢向老師提出,或者害怕在不熟悉的衛生間大便,因此造成大便儲留在直腸裡,致使腸壁過渡擴張,腸功能發生紊亂。

孩子對擴張的腸壁喪失了感覺,難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導致失控的大便留在孩子的小內褲上。這些在內褲上的大便也可能是在結腸近端新形成的液體便從堵塞的遠端結腸或直腸內堵塞的糞塊周圍或者縫隙間流出的。

Q:我家寶寶2歲多,今天早上我突然發現他大便裡有血。我感到很害怕,請問我該怎麼辦?

A:血自肛門排出體外我們稱之為便血,可以表現為糞便帶血或全血便,可以是色澤鮮豔、暗紅或柏油樣便,量多少不等。如果是鮮血是掛在大便外面,與糞便不混合,可能是結腸、直腸、肛門附近出血,如息肉、肛裂等。

息肉主要表現為無痛性大便,少量帶血。醫生通過直腸指檢多發現在直腸後壁上觸及有蒂或無蒂的腫物;比較高位的息肉需要用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本病對孩子的健康影響不大。低位元的息肉可以在門診手法摘除,高位的息肉可以用專用器械摘除。

肛裂多發生在肛門後正中,也有的發生在肛門的任何一點,淺肛裂表現為肛門有一縱行紅色裂隙,可有少量分泌物。深的肛裂可能有慢性炎症。對於肛裂處理需要:保持排便通暢,一天1~2次,避免大便乾燥。不要用瀉劑或機械刺激肛門(如用開塞露等),以免加重肛裂。每次排便後要清洗肛門。最好在清洗水中加上黃連素0.3克,將寶寶的小屁屁放在水裡坐浴,坐浴後肛門塗上少量的金黴素軟膏。一般淺肛裂經過這樣處理都可以痊癒。深肛裂需要到醫院去處理,可以用10~20%的硝酸銀塗灼裂口,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並用黃連素溶液坐浴。

如果寶寶的大便是全血便、柏油樣便或者果醬樣便就必須馬上去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問題8:寶寶脫肛該怎麼處理?

Q:我家寶寶前一陣子一直有些便秘,前兩天我發現他拉完便便時肛門處都有一塊軟軟的東西。我查了書,書上說這種情況可能是便秘引起的脫肛。請問我該怎麼處理?

A:因為長時間便秘造成脫肛,需要積極治療引起脫肛的原發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營養,做到定時大便。出現脫肛的患兒儘量避免蹲位排便,最好是坐高盆排便。對於小嬰兒,要採取直著大腿把便,不要彎曲髖關節。或採取臥位或仰位大便,這樣直腸不容易脫垂。一般堅持1~2周可以痊癒。如果脫肛復位後再出現反復脫垂,可以用厚的紗布墊壓住肛門,用膠布在臀部粘牢,並讓孩子臥床1~2周,堅持臥床排便,一般1~2個月可痊癒。這樣處理後孩子脫肛仍復發,就需要請肛腸外科醫生進行處理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