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何時可以開始學規矩了

冰冰1歲半, 在媽媽眼裡, 冰冰就是個不懂規矩的孩子。 家裡來了客人, 媽媽要陪客人聊天, 讓她關掉電視去一邊玩, 她說什麼也不行;媽媽說了一天只能吃一顆巧克力, 她偏要吃個夠才甘休;媽媽給她準備了小勺子, 可是她就是要用手抓著吃飯……媽媽強調了好幾遍, 她就是改不了。

媽媽覺得, 這個孩子很不懂規矩, 不知道怎麼改變才好?寶寶2歲前, 不適宜學規矩。

媽媽們希望自己的寶寶有規矩是正確的。 有規矩的寶寶, 不但有教養、利於社交, 將來走上社會後也能自我保護, 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強。 但是, 制定規矩不能太急,

Advertisiment
否則會影響寶寶主動性的發展。

李軍今年23歲, 正是激情澎湃的年齡, 可是談了幾個女朋友都分手了, 人家女孩嫌他太沒主意、心眼死板、沒闖勁。 原來, 從嬰兒時期媽媽就開始給李軍立規矩, 不許摳嘴、走路不許低頭、說話不許大聲, 媽媽期待兒子能成為一名彬彬有禮的紳士。 雖然媽媽煞費苦心, 卻培養出了一位“木頭人”, 就是因為錯過了寶寶主動性發展的關鍵期。

2歲以後, 才是寶寶規矩規則的“執行期”, 2歲以前的寶寶, 沒有什麼判斷力, 培養其做事的主動性最為關鍵, 媽媽所要做的就是帶寶寶全方面地接觸世界, 讓其盡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去探索。 如果媽媽訂立了這樣那樣的規矩, 比如吃飯不讓寶寶用手抓、玩耍不讓寶寶在地上爬、出門不讓寶寶撿東西玩、見到人要打招呼等,

Advertisiment
那麼就會妨礙寶寶獨立地行動、思維, 阻礙了寶寶獨立性的發展。

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羅特鮑姆教授認為, 對於1歲的寶寶來說, 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 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 所以, 媽媽不要總是在寶寶面前重複一條又一條規矩, 講一個又一個道理, 那樣既打斷了寶寶的想法, 寶寶也理解不了, 搞得自己還焦躁不安, 真的是對寶寶的成長一點好處都沒有。

有關專家說, 寶寶在一歲半以前, 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 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 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與別人正常交流。 寶寶只能聽懂別人部分語言,

Advertisiment
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 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

還有些規矩是與時間和空間緊密連接在一起的。 比如, “你玩到5點就不能玩了!”“那裡危險, 你不能去!”這些語言對寶寶來講無異于廢話, 說不說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呢?因為, 2歲以前的寶寶基本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他所要的就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所以, 你還是堅決地以行動阻止寶寶, 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感受到“規矩”。

有的時候, 寶寶故意去做媽媽不允許的事情, 是為了惹媽媽生氣。 他喜歡看媽媽生氣的表情!如果媽媽對寶寶置之不理, 情況或許會好很多!2.5—3歲, 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

寶寶2歲以後, 媽媽就可以給寶寶制定規矩了。 定規矩前媽媽一定要分清沒規矩和頑皮淘氣的界限。

Advertisiment
頑皮淘氣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探索行為, 而規矩指的是一定的標準、習慣。 只要小寶寶的行為, 不構成傷害、破壞, 媽媽就沒必要管教, 因為寶寶是在體驗中成長起來的。

1.把握好一生的“第一次”

人的思維過程表明, 人在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定式”, 即“先人為主”, 它使得人們對堪稱“第一”的事物有著較強的記憶。 對3歲前的寶寶來講, 他們的很多第一次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 因而對寶寶具有導向的作用。

例如, 當寶寶第一次打碎碗的時候, 媽媽要告訴寶寶:“碗很滑, 拿的時候, 用手抓緊, 不要把碗放在桌邊, 容易碰掉!”然後, 媽媽和寶寶一起收拾碗的碎片, 更能加深寶寶對錯誤的認識,

Advertisiment
以後用碗的時候就會輕拿輕放。

2.明確的規則容易記住

有的媽媽每天都給寶寶制定規則, 但是寶寶一樣都沒記住, 原因就在於媽媽說得太籠統, 鎮不住寶寶!比如, 有的媽媽經常說:“不要光著腳、r踩在地板上!”“別到處扔東西!”“不要摸插銷!”“下次不許這樣了啊!”這樣的話過於模糊, 寶寶也不易於理解。

制訂規則有一點很重要, 那就是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不可以做, 為什麼不可以做, 以及如何做等。 比如, “觸摸電器開關和電源插座會有觸電的危險, 任何時候都不准碰!”“洗衣粉是洗衣服用的, 你不能玩!”“椅子是用來坐的, 不要站到上面!”“你可以玩積木, 但是不能扔積木!”

3歲左右的寶寶, 已經有了自我尊重的意識。 家長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考慮全面,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遵守了某個規則後,要給予誇獎,以激發孩子的自豪、自尊、自愛心理,使得寶寶沿著安全健康的軌道成長。

媽媽在給寶寶制定規則的時候,態度要親切,不能擺一副鐵面孔,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在命令自己,媽媽循循善誘的語氣會讓寶寶覺得媽媽很尊重自己,願意跟媽媽合作。

2歲後的寶寶,恰值逆反期,媽媽權威式的教導很可能激發他的逆反心理,故意去挑戰媽媽的權威,動不動就說“不”,就更難盡力規矩了。

3.長輩要做好榜樣

任何一個規矩、一項規則,只有在平等的情況下,才會被人接受、重視。如果有人搞特權,規則本身就失去了力量,也算不上規矩了。

教育家烏中斯基說:“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媽媽一定要記得,給寶寶訂立了規矩,自己也要按著規矩辦事,這樣寶寶才會覺得公平,才會從心理上尊重這個規則。否則的話,不但弱化了規矩在寶寶心中的分量,同時也淡化了寶寶的規矩意識,媽媽訂立再多的規則都是無效的。

例如,有一位酒鬼爸爸,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但是,他經常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喝酒,他覺得是喝酒害了自己的一生,他希望寶寶將來有出息,而不是像自己這樣,落魄一生。

兒子每次都乖乖地點頭。有一天,爸爸喝完了酒從外面回來,看到兒子正仰著脖子往嘴裡倒酒呢!爸爸心裡一震:兒子的樣子像極了自己!兒子是從哪裡學的呢?爸爸的心又是一震!他明白了,兒子是跟自己學的,而自己是跟爸爸學的!

寶寶“有樣學樣”。媽媽要想寶寶學規矩,就要創造一個有規矩的環境,除了自己帶頭遵守規矩,還要號召家人遵守規矩。

另外,媽媽可以跟寶寶說:“瞧,媽媽用完東西都放到工具箱!寶寶以後也這樣啊!”“媽媽開完冰箱就關上門!寶寶也要記住。”這樣打了“預防針”,寶寶就懂得正確的做法了。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遵守了某個規則後,要給予誇獎,以激發孩子的自豪、自尊、自愛心理,使得寶寶沿著安全健康的軌道成長。

媽媽在給寶寶制定規則的時候,態度要親切,不能擺一副鐵面孔,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在命令自己,媽媽循循善誘的語氣會讓寶寶覺得媽媽很尊重自己,願意跟媽媽合作。

2歲後的寶寶,恰值逆反期,媽媽權威式的教導很可能激發他的逆反心理,故意去挑戰媽媽的權威,動不動就說“不”,就更難盡力規矩了。

3.長輩要做好榜樣

任何一個規矩、一項規則,只有在平等的情況下,才會被人接受、重視。如果有人搞特權,規則本身就失去了力量,也算不上規矩了。

教育家烏中斯基說:“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媽媽一定要記得,給寶寶訂立了規矩,自己也要按著規矩辦事,這樣寶寶才會覺得公平,才會從心理上尊重這個規則。否則的話,不但弱化了規矩在寶寶心中的分量,同時也淡化了寶寶的規矩意識,媽媽訂立再多的規則都是無效的。

例如,有一位酒鬼爸爸,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但是,他經常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喝酒,他覺得是喝酒害了自己的一生,他希望寶寶將來有出息,而不是像自己這樣,落魄一生。

兒子每次都乖乖地點頭。有一天,爸爸喝完了酒從外面回來,看到兒子正仰著脖子往嘴裡倒酒呢!爸爸心裡一震:兒子的樣子像極了自己!兒子是從哪裡學的呢?爸爸的心又是一震!他明白了,兒子是跟自己學的,而自己是跟爸爸學的!

寶寶“有樣學樣”。媽媽要想寶寶學規矩,就要創造一個有規矩的環境,除了自己帶頭遵守規矩,還要號召家人遵守規矩。

另外,媽媽可以跟寶寶說:“瞧,媽媽用完東西都放到工具箱!寶寶以後也這樣啊!”“媽媽開完冰箱就關上門!寶寶也要記住。”這樣打了“預防針”,寶寶就懂得正確的做法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