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中耳炎症狀

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 主要表現為耳鳴、耳痛、聽力下降和耳道流膿等, 其整個臨床過程大致可分4個階段:(1)早期(醫學上稱咽鼓管阻塞期):小兒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 出現耳鳴、耳內不適等(小兒不會表達), 但耳部的難受會影響寶寶玩耍和睡眠。 醫生在此期檢查可發現有耳膜(醫學上稱鼓膜)內陷, 中耳內有積液。

(2)進展期(醫學上稱化膿前期):表現為發高燒, 體溫可達39℃~40℃, 小兒哭鬧不安、聽力下降和耳痛, 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這些表現類似感冒或腸炎, 極容易被忽視或誤診。 檢查後可發現耳膜充血、聽骨紅腫、外凸。
Advertisiment
(3)高峰期(醫學上稱化膿期):小兒高燒、拒食, 嚴重者面色發灰、波動性耳鳴、聽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 檢查可發現耳膜外凸, 中耳內積膿。 (4)後期(醫學上稱消散期):一般在患病4-5天后, 小兒的體溫下降, 耳痛消失, 可以入睡, 但鼓膜破潰, 膿液從耳道流出, 耳鳴和聽力下降仍存在。 年輕父母應提高警惕,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一定要看醫生, 遵醫囑認真治療, 不能自行服消炎藥而使病情延誤。 中耳炎剛開始發病時用醫療器械觀察嬰兒的外耳是紅的, 嬰兒的表現是有可能發燒38.1度以上, 一般中耳炎併發症就是發燒、鼻塞、流眼淚, 眼皮轟轟的, 鼻子不舒服;如果中耳炎發展嚴重了意思是中耳的細菌大量繁殖就會導致中耳壓力過大,
Advertisiment
以致最後壓穿耳膜, 從耳朵裡流出水出來。 注意中耳炎是嬰兒特別容易得的病。 首先寶寶有感染, 導致鼻塞, 嬰兒自己不會醒鼻涕, 也沒有力氣將鼻涕吸到肚子裡, 所以病毒會長期的隨著鼻涕留在鼻腔裡, 而鼻腔和中耳是連通的, 中耳裡的溫度濕度又特別適合細菌生長, 這樣就容易導致中耳炎。 寶寶中耳炎症狀:(1)耳痛:為本病的早期症狀, 患者感耳深部鈍痛或搏動性跳痛, 疼痛可經三叉神經放射至同側牙和頭部, 吞咽、咳嗽、打噴嚏時耳痛加重, 耳痛劇烈者夜不能眠、煩躁不安。 兒童, 尤其是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 常表現為抓耳、搖頭、哭鬧不安。 一旦鼓膜出現自發性穿孔, 膿液向外流出, 疼痛則會減輕。
Advertisiment
(2)耳鳴及聽力下降:患耳可有搏動性耳鳴, 聽力逐漸下降。 耳痛劇烈者, 輕度的耳聾可不被患者察覺。 鼓膜穿孔後聽力反而提高。 嬰幼兒不會訴說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 有時家長可發現患兒對聲音反應差, 如呼之不應, 看電視時音量較大等。 (3)耳流膿:鼓膜穿孔後耳內有液體流出, 初為漿液血性, 以後變為黏液膿性或者膿性。 家長看到孩子耳道有血水流出時會非常緊張、擔心。 兒童或嬰幼兒少量流膿時, 有時家長可發現其外耳道口及耳廓有較多幹痂。 (4)全身症狀:鼓膜穿孔前, 全身症狀較明顯, 可有畏寒、發熱、食欲減退等。 兒童全身症狀通常較成人嚴重, 可有高熱, 體溫可達40℃以上, 可出現驚厥, 常伴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鼓膜穿孔後,
Advertisiment
體溫可逐漸下降, 全身症狀亦明顯減輕指導意見:一般都是由於不能及時清理鼻涕, 導致的中耳炎。 通過用生理鹽水及時清理鼻涕就可以預防中耳炎。 如果體溫高於38.1度, 最好到醫院找醫生用抗生素。 中耳炎一般不是由於耳朵進水引起的, 請家長要認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