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不要害怕在教育中犯錯

父母必須自問的2個問題

1、在你還是准爸爸/准媽媽的時候, 有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很多人在升級做父母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做好準備的, 當孩子誕生後就常常手忙腳亂, 專業的說法就是父母很焦慮。 當孩子出現各種情況的時候, 比如哭、鬧、吵的時候, 由於內心不夠強大, 父母的情緒就會上來了, 就不能淡定地來看待狀況背後孩子的需求。 在此, 向焦慮中的父母提個醒:即使沒有把自己的焦慮都處理好, 也不要把你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2、除了語言, 孩子還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跟你溝通?

你真正瞭解孩子嗎?孩子哭泣並不完全代表了悲傷,

Advertisiment
這很有可能只是他跟你溝通交流的方式。

有時孩子是真的傷心, 有時孩子是為了好玩而“假”哭, 有時孩子只是通過哭泣來達到控制家長的目的……除了哭, 孩子的表情變化、肢體動作和可能不那麼完整的隻言片語都是為人父母需要仔細觀察並深入解讀的。 當你能瞭解孩子種種表現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你就會正確地面對, 也就不會變得過於焦慮。

教會孩子管理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幫助他發洩出來, 在這一點上孩子跟成人是相仿的。 當孩子有悲傷時我們要陪伴, 當孩子有快樂時我們要跟他一起分享, 當孩子的這些需求都被滿足的時候, 他會漸漸變得強大。

Advertisiment

但在實際育兒生活中, 不少父母卻忽略了孩子這部分屬於情商的培養, 甚至因為自己的焦慮而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而孩子的焦慮又會馬上還給父母, 這還會導致孩子用各種行為來表達他的情緒。 孩子可能在吃飯、睡覺的時候不聽話, 大哭、大吵、大鬧, 甚至有的孩子拿自己的腦袋去撞牆、打自己, 情緒爆發到了頂點。 不管孩子用什麼方法來宣洩情緒, 父母都應該冷靜下來, 分析孩子行為的背後是什麼, 看到我們對孩子的影響。 請父母儘量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方能減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從而使問題淡化, 便於孩子模仿著學習管理情緒。

另一個方面, 由於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情緒管理的教育, 所以父母也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Advertisiment
當孩子遇到狀況的時候, 自己與父母都沒有辦法去正確面對和處理, 孩子就會難受, 情感會變得很混沌, 這種混沌會加劇孩子的“不聽話”, 而家長則會覺得孩子很難管。 建議父母從小就試著教會孩子去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我現在很生氣”, 那就要讓孩子用動作和言語表達出來。 反之, 孩子一旦缺失了表達情緒的能力, 就變得不好管, 當孩子不好管的時候, 父母就不得不去談條件, 以求安撫孩子情緒, 並借此彌補自己的不安全感, 實在是顧此失彼之措。

根據孩子性格特製你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之路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把孩子當成是你想怎麼捏就怎麼捏的橡皮泥。 孩子一定會有他自己發展出來的個性和性格,

Advertisiment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據他的性格來制定你的教育方式。

比如吃飯問題,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添加輔食之後對米飯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想自己嘗試。 而家長的某些焦慮會導致孩子習慣被餵飯從而變得不肯自己吃, 其關鍵的原因在於家長通過餵飯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和被需要感, 沒有給到孩子足夠成長的空間。 所以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足夠的包容和足夠的等待, 讓孩子自我發展, 我們在邊上僅僅充當輔助作用。

偶爾談談條件也無妨

當然, 偶爾與孩子談談條件是無傷大雅的, 不要把所有的問題擴大化甚至上綱上線, 在教育的過程中, 我們一定會犯錯, 也會不小心傷害到孩子,

Advertisiment
但孩子並不是一碰就破的瓷娃娃, 他有自我修復的功能。 重點是於此同時我們在家庭中要有愛來支持。 最後送給父母一句話:不要害怕在教育中犯錯, 我們都是在創傷中成長的。 如此, 育兒也就變得輕鬆了許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