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須在精神上善待孩子

虐待一詞用在父母身上, 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 其中一些是故意的, 法律上明確規定了的, 比如毒打;有些則是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的, 但是這些行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不利, 我們也稱之為虐待, 包括精神上的虐待。 父母往往物質上對孩子無微不至。 以下的做法, 對孩子的精神發展非常不利。

1.冷漠--愛的剝奪

愛的剝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至深。 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 卻對孩子不管不問, 不擁抱孩子, 不和孩子一起玩, 視孩子為負擔, 把孩子扔給保姆或者爺爺奶奶。 這樣的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沒有意義,

Advertisiment
對人缺乏信任, 冷漠, 破壞欲強。 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 形成犯罪小團夥。 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謂的關心拉下水。 一個缺衣少食, 幹重活的孩子, 如果有溫暖的家庭, 不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而如果情況相反, 孩子的人格發展極有可能出現問題。 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 "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離

美國曾經有一個極端的案例, 一個出生後1年多就被關在小廁所間的女孩, 在10多歲被發現時, 身體發育、智力發育只相當於幾歲的孩子, 連說話都不會了。 現在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出外不安全, 把孩子關在家裡, 孩子孤單的不得了。 在幼稚園、小學階段, 孩子們就可能受到人際關係問題的困擾。

Advertisiment

3.剝奪孩子玩遊戲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遊戲, 在遊戲中, 孩子得到快樂。 現在的父母往往對子女期望很高, 讓孩子每天都是要麼做作業, 要麼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 讓孩子每天忙的喘不過氣。 不讓孩子玩的另一個後果是導致孩子厭倦學習。 父母剝奪了孩子遊戲的快樂, 也使得學習中發現新知識的快樂變成了負擔。

4.忽略孩子的進步

在孩子看來, 每當他取得一點進步, 就值得好好高興一番。 有的父母不懂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 或者擔心孩子聽到表揚之後驕傲, 就老是批評孩子, 不把孩子的進步當回事兒, 久而久之, 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真是沒有用, 喪失進步的動力。

5.在其他人面前損傷孩子自尊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

Advertisiment
毫不留情的數落孩子, 揭孩子的短, 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 也容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夥伴們嘲笑的對象。 社會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 意思是說, 對人的看法就象一個標籤一樣, 使得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合的行為。 父母當眾說, 孩子調皮不聽話, 就是給孩子貼一個標籤, 以後即使孩子有了改變, 別人對孩子的看法還是很難改變。

6.離婚後, 遷怒于孩子

有的夫妻因愛成仇, 離婚後不許孩子和另一方接觸, 在孩子面前辱駡另一方。 孩子看到自己最親愛的兩個人如此相待, 哪裡還會相信有真正的關愛?還有的夫妻, 每當看到孩子, 就想起對方, 不由得怒從心中來, 責駡孩子。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 缺乏安全感, 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將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雖然心中渴望愛情, 但是又心懷恐懼。 在感情問題上非常敏感, 也容易出現問題。

7.破壞孩子心愛的東西

小孩子往往有個百寶箱, 裡面裝滿了他心愛的東西。 另外, 孩子對小動物的喜愛、親近更是一種天性。 父母在看待這些東西時, 往往會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堆破爛。 有的父母不僅自己動手, 有時還逼著孩子親自扔掉、破壞掉這些東西。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多, 這些玩具、寵物有的時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 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寵物, 對玩具娃娃小心呵護, 實際上是在鍛煉如何去關愛。 很多父母都抱怨, 孩子長大後不知道如何愛別人, 不懂得體貼別人,

Advertisiment
卻沒有想一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他如何關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