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隨口愛說的3句話,最容易讓孩子厭學!

考好了, 給你獎勵;考不好, 就懲罰你!

很多家長習慣用獎懲制度對待孩子的學習表現, 孩子考好了, 獎勵孩子一個iPAD, 帶孩子去遊樂場;考不好, 就不許孩子看電視玩遊戲。

這種獎懲制度是簡單的, 短期內的效果也是有效的, 不需要什麼親子互動, 這似乎也為家長們提供了一種解脫方式。

但是, 家長們沒有意識到, 獎懲制度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 並使他們感到焦慮。

當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內在的興趣, 而變成外在的獎勵時, 他們就不再會主動去追求知識, 而是只想獲得獎勵。

要知道, 在漫長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物質獎勵是非常脆弱的, 內心自發的動機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

當孩子因為沒有達成某一學習目標而受到懲罰時, 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 他們會更有壓力, 會因為害怕懲罰而焦慮恐懼, 甚至會厭學, 效果就會與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

另外, 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極大地消耗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 這個理論被稱為過度合理化。

上世紀70年代, 有心理學家在幼稚園設置了一個獎勵, 當兒童用一個特定顏色的筆劃畫時, 他們就會得到一個獎章。

在持續了一周之後, 這項獎勵被停止, 而此後再用這個顏色的兒童比實驗前少了一半。

畢竟誰也不願意白幹活。 同樣, 一旦家長的獎勵停止, 孩子們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我不贊成使用獎勵並不意味著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

Advertisiment
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種“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得到家長的真心認可時, 會做得更好。

你看誰誰誰, 這次又考了第一!

在我們小的時候, 就經常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

“你看人家小明, 懂事聽話, 哪像你啊, 上課不老實, 話那麼多!”

“你看人家小傑, 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 多讓爸媽省心啊!再看看你……”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給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 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其實, 家長都沒有想到, 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 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不僅會讓孩子“敵視”優秀生,

Advertisiment
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 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 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 結果使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在這種刺激下長大的孩子, 很容易不夠自信。

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 往往心理不夠強大, 沒有面對困難或挑戰的勇氣。

哪怕在踏上社會之後, 也會因為小時候從沒獲得肯定或很少獲得鼓勵, 導致一遇見困境, 就會自尊心連連受挫, 變得更加自卑, 甚至會造成伴隨一生的心理障礙。

與其處處拿孩子與別人家的比, 不如讓孩子和自己比。 拿他的今天與昨天相比, 仔細找出他的進步。

如, 從孩子不主動上學到主動去;從回家不主動看書到主動看一頁書......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

Advertisiment
感覺自己是有無限希望的。

那時, 他才會努力去爭取大一點的進步和成績, 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才能擁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和自強精神。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 獨一無二的世界。 希望每一個家庭, 都能用心去發現自家孩子的獨特精彩。

一個心理陽光、健康快樂的孩子, 自然而然會在這個世界上釋放出自身獨一無二的奪目光彩。

你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其他的不用管!

生活中, 我們經常聽到媽媽們說這樣的話:“飯我給你做, 衣服我給你洗, 你啥都不用管, 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

我們也經常看到上下學的路上, 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背著孩子的書包, 早晚接送, 風塵僕僕;家裡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和孩子商量,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父母關注孩子的學習並沒有錯, 但是, 如果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就片面了, 就阻礙了孩子真正學習能力的發展。

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 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

回到家裡, 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 需要有回到家裡的感覺。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只管學習, 其他的什麼都不管, 孩子會慢慢地習慣這種家庭模式, 即使媽媽下班回家做家務累得腰酸背痛, 孩子也已經學會了無動於衷, 視而不見。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懂事, 越來越難管, 不懂得體恤父母。

而且, 這樣長大的孩子一定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 遇到困難,不是想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而是依賴父母。

孩子應該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讓他做他應該負責的家庭責任,特別是讓孩子幹一些不太費力氣的家務活。

父母要知道,這種勞動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運動,能刺激大腦的成長發育。

所以,請不要把孩子學習的範圍限制在課業上,也要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

如果只關注孩子功課的學習,不僅會加重孩子疲勞厭學的情緒,更會讓孩子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遇到困難,不是想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而是依賴父母。

孩子應該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讓他做他應該負責的家庭責任,特別是讓孩子幹一些不太費力氣的家務活。

父母要知道,這種勞動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運動,能刺激大腦的成長發育。

所以,請不要把孩子學習的範圍限制在課業上,也要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

如果只關注孩子功課的學習,不僅會加重孩子疲勞厭學的情緒,更會讓孩子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