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寵溺, 熊孩子一詞也就橫空出世。 俗話說只要孩子懂規矩了, 才會真正的守規矩。 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父母一定要加以制止, 給孩子一個界限, 讓他知道進退。
規矩固然重要, 但決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齡。 因為寶貝此時還不具備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 “等待”對他們來說, 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樣困難。
孩子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讓他們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學習守規矩, 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父母為孩子立規矩, 首先應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知肚明;而對其言行的規範,
Advertisiment
那麼, 寶寶多大開始學規矩?相信不少父母把這項內容安排在3歲以後, 理由是:到了這個年齡, 寶寶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了。 但是, 如果真的等到3歲以後再把孩子的行為納入規範, 會發現你的教育遲到了半拍, 因為他已經“自由”得過了頭, 並習慣於對你的約束大聲說“不”。
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如果樹苗已經長成大樹, 再想修枝就晚了。 所以, 爸媽們不妨把1~2歲看成寶寶學規矩的“預備階段”, 從1歲起一點一點地把“規矩”有意識地滲透給寶寶, 以便日後更容易為孩子的行為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
Advertisiment
適應年齡:1歲半以上
1歲10個月的桐桐想聽故事, 媽媽隨手把故事機的插頭插進插座, 再一按鍵, 聲音就出來了。 桐桐歪頭看看故事機、又看看電插座, 特別好奇。 等故事講完了, 媽媽拔下插頭, 去拿玩具。 就一轉眼的工夫, 桐桐把他的小手指頭伸進插座, 接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的做法:
讓表情說話
1歲多的寶寶理解力還處於萌芽狀態, 與他們的認知能力並不同步。 所以, 讓他看懂你的表情, 除了告訴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 還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給他看。 比如, 應對桐桐的行為, 最有效的方法是:媽媽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 告訴他插座有危險, 並生氣地看著他;也可以找一些被電擊傷的孩子的圖片, 加深印象,
Advertisiment
溫故知新
這麼小的寶貝就是“沒腦子”, 你剛剛告訴了他不能摸電源插座、不能去抓剛剛煮熟的雞蛋, 可不出10分鐘他就忘得一乾二淨。 耐心地重複同一條規則, 是父母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因為, 如果你一次指出孩子的錯誤, 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 那孩子心裡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這麼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 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 所以, 給孩子重複“規矩課程”, 有助於他“溫故而知新”, 把一些知識和規則積累下來, 慢慢學會避免危險、保護自己。
乖乖網點評:不要以為孩子答應“知道了”, 就真的明白了。 1歲多寶寶的理解力還停留在很低的水準, 當他以點頭的方式做出回應時,
Advertisiment
適應年齡:2歲以上
媽媽叫朵朵吃飯, 朵朵只顧玩她的音樂娃娃, 頭也不抬。 媽媽大聲說: “快來吃呀。 ”叫了幾遍, 朵朵依然專注于她的娃娃, 媽媽忍不住端著飯菜坐到朵朵跟前, 把半隻蝦喂進朵朵嘴裡。
媽媽的做法
把後果擺在孩子面前
到了就餐時間必須坐在餐桌前吃飯, 這是孩子一定要遵守的規矩。 做不到會怎樣?這個後果在立規矩時就該明確地給寶寶描繪出來。 就像朵朵不吃飯, 媽媽的警告就是: “再不來吃, 我們把大蝦全吃光, 你今天就吃不到了!”
說到做到
如果朵朵堅持玩娃娃,
Advertisiment
展示優雅的餐桌禮儀
吃飯的時候, 為孩子演示優雅的餐桌禮儀, 比如嚼東西的時候不發出聲音、不在盤子裡扒拉來扒拉去, 不一邊吃一邊看報紙……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 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還是難得的與家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乖乖網點評:媽媽們經常抱怨寶寶不聽話, 實際情況卻是自己說話不算數。類似的現象其實隨處可見,比如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一些媽媽會一邊發牢騷一邊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時間到了寶寶一鬧,媽媽多半會妥協。
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父母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為嚇唬孩子。“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孩子:爸爸媽媽尊重寶貝的選擇,但寶貝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場景3:叫大人的名字太好玩了適應年齡:2歲以上
“我叫豆豆,奶奶叫什麼名字呀?”“奶奶叫張蓉。”過了一會兒,奶奶正和爺爺說話,就聽見豆豆說:“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沒聽見,豆豆就跑過來,又說了一遍:“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瞧這孩子,怎麼叫起奶奶的名字來了?”在以後的日子裡,豆豆不僅這麼稱呼奶奶,有時也大叫爺爺的名字。
媽媽的做法
告訴孩子“長幼有序”
《三字經》講,人要“習禮儀”, “兄則友,弟則恭”,長幼有序。父母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直呼長輩的名字,是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父母家人最好能在寶貝剛剛學說話起,就教他見人要打招呼、問好;對長輩要有稱呼,即便是比自己大一點兒的孩子,也應以哥哥姐姐相稱。
不打斷人家的談話
發現孩子有這個毛病,媽媽要啟發他想一想:“如果寶寶在和媽媽說你覺得重要的事時,奶奶總是過來打斷,你會高興嗎?”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這種行為也不禮貌。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你有要求,也要先等爺爺奶奶說完話再說;如果有急事,可以說:“奶奶,先打斷一下,我想……”立規矩的時候,父母的態度要嚴肅、語氣堅決,以便他能從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覺到這些話是必須聽的。
乖乖網點評: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不去制止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大人無原則的寬容,往往使孩子自由得過了頭。其實,小寶寶不懂規矩,是大人沒給他立規矩。
場景4:我就要接著玩iPad適應年齡:3歲以上
3歲半的嘉嘉從幼稚園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iPad玩遊戲,1個小時過去了,媽媽端來一盤水果給他吃,順手拿走了iPad。嘉嘉立刻從沙發上跳下來,去奪媽媽手裡的iPad。媽媽不給: “已經玩很長時間了,該讓你的眼睛歇歇了。”嘉嘉“哇”地大哭起來: “不,我就要玩!就要玩……”
媽媽的做法
冷處理
對於孩子的哭鬧,媽媽可以先安慰或轉移其注意力,然後再耐心、簡潔地告訴他不能滿足的理由。如果孩子任性、繼續發脾氣,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靜下來再做解釋,目的是不把自己放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避免你們之間的衝突升級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寶寶在超市、商場或外面鬧著要買東西、耍賴,父母第一時間把寶寶強行抱離現場,讓他知道,不能買的東西,無論他怎麼無理取鬧也得不到。
限定時間
在寶貝玩遊戲之前,要限定時間,比如一次只能玩15分鐘。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用鬧鐘,告訴他鈴聲響時就要停止,並在到規定的時間前兩三分鐘提醒他一次。
乖乖網點評:幼兒沉溺于電腦遊戲有諸多弊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對他的無理要求放行。因為,如果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 “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很多時候,孩子以這種方式“刺探”你的反應,你的妥協只會使孩子得寸進尺,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你節節敗退。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制。從小教孩子懂得“自我控制”,長大後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
家長應如何給孩子立規矩?1.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比如,街上的黃燈亮了,那意味著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誰主動停過?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我想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的。
2.要就事論事,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如果我們大人說些"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這樣的話會使明明把自己和壞孩子連同起來,從而喪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擴大化。
3.懲罰一定要及時。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早上吃飯慢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媽媽實際上也沒必要再說;對孩子的懲罰要切實可行。比如,孩子吃飯磨時間,媽媽一起床就要告訴她:30分鐘吃完,否則端走。吃飯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訴還有多長時間。還可以添加一些額外的條件,比如按時吃完,給點獎勵。不按時吃完,取消某個優惠。
4.給孩子樹立規矩,一定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樹立十分複雜艱難的規矩,非但不能夠讓她遵守,反而會讓她糊塗;要把道理講清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擺出強權嘴臉——"你聽我的!我說了算!”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你講的道理也許她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她的態度,卻會讓她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5.立下的規矩,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不許。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所有的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自己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
6.規矩不是絕對不能夠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寬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有些事情,規勸不管用,就換一種辦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寶寶愛吃肉,不愛吃青菜。我們勸她吃青菜,告訴她吃青菜的好處,她就是咽不下去,我們也不要求她一定吃。
經常做一些帶青菜餡兒的食品,比如包子、餃子等,以此種方式讓寶寶進食青菜。每頓飯的青菜,我們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讓她看著眼饞。有時她會主動要求吃一些,還對我們講道理:"吃了這個菜,我就身體就健康了,沒病了,還長高了”。
7.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到在她看來,向你身上潑水或是什麼的,是非常好玩兒的事情。這樣你就不會惱火,而是和緩地告訴她,"我知道這樣挺好玩兒的,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衣服濕了會讓我不舒服,請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潑水了。”
這些規矩應該是適應于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樣,我們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在管理孩子的時候,常常不知怎麼辦。不過也許讓孩子和我們漸漸建立有秩序的規則,對孩子和我們都有益。
乖乖網溫馨提示:簡潔明瞭
寶寶的理解力不會“拐彎兒”,所以,你立的規矩要直接、明白、簡單和容易操作。同時,在保證要求一清二楚的前提下,別忘了用三言兩語講明立規矩的意圖,便於孩子理解你的要求。
規矩人人遵守
規矩是全家統一的行為準則,這就意味著父母的行為也不能犯規。如果你要求孩子有禮貌,自己就得把“請”、“謝謝”時常掛在嘴邊,遇事謙讓、待人溫和;規矩也有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的一貫性,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或在家一套,在外邊又是一套。
別忽略安慰與獎勵
為了確保孩子守規矩,父母要細心,隨時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獎勵。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規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加深印象。另外,當你教訓了不聽話的孩子之後,別忘安慰那顆“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儘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你依然愛他。
實際情況卻是自己說話不算數。類似的現象其實隨處可見,比如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一些媽媽會一邊發牢騷一邊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時間到了寶寶一鬧,媽媽多半會妥協。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父母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為嚇唬孩子。“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孩子:爸爸媽媽尊重寶貝的選擇,但寶貝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場景3:叫大人的名字太好玩了適應年齡:2歲以上
“我叫豆豆,奶奶叫什麼名字呀?”“奶奶叫張蓉。”過了一會兒,奶奶正和爺爺說話,就聽見豆豆說:“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沒聽見,豆豆就跑過來,又說了一遍:“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瞧這孩子,怎麼叫起奶奶的名字來了?”在以後的日子裡,豆豆不僅這麼稱呼奶奶,有時也大叫爺爺的名字。
媽媽的做法
告訴孩子“長幼有序”
《三字經》講,人要“習禮儀”, “兄則友,弟則恭”,長幼有序。父母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直呼長輩的名字,是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父母家人最好能在寶貝剛剛學說話起,就教他見人要打招呼、問好;對長輩要有稱呼,即便是比自己大一點兒的孩子,也應以哥哥姐姐相稱。
不打斷人家的談話
發現孩子有這個毛病,媽媽要啟發他想一想:“如果寶寶在和媽媽說你覺得重要的事時,奶奶總是過來打斷,你會高興嗎?”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這種行為也不禮貌。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你有要求,也要先等爺爺奶奶說完話再說;如果有急事,可以說:“奶奶,先打斷一下,我想……”立規矩的時候,父母的態度要嚴肅、語氣堅決,以便他能從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覺到這些話是必須聽的。
乖乖網點評: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不去制止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大人無原則的寬容,往往使孩子自由得過了頭。其實,小寶寶不懂規矩,是大人沒給他立規矩。
場景4:我就要接著玩iPad適應年齡:3歲以上
3歲半的嘉嘉從幼稚園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iPad玩遊戲,1個小時過去了,媽媽端來一盤水果給他吃,順手拿走了iPad。嘉嘉立刻從沙發上跳下來,去奪媽媽手裡的iPad。媽媽不給: “已經玩很長時間了,該讓你的眼睛歇歇了。”嘉嘉“哇”地大哭起來: “不,我就要玩!就要玩……”
媽媽的做法
冷處理
對於孩子的哭鬧,媽媽可以先安慰或轉移其注意力,然後再耐心、簡潔地告訴他不能滿足的理由。如果孩子任性、繼續發脾氣,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靜下來再做解釋,目的是不把自己放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避免你們之間的衝突升級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寶寶在超市、商場或外面鬧著要買東西、耍賴,父母第一時間把寶寶強行抱離現場,讓他知道,不能買的東西,無論他怎麼無理取鬧也得不到。
限定時間
在寶貝玩遊戲之前,要限定時間,比如一次只能玩15分鐘。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用鬧鐘,告訴他鈴聲響時就要停止,並在到規定的時間前兩三分鐘提醒他一次。
乖乖網點評:幼兒沉溺于電腦遊戲有諸多弊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對他的無理要求放行。因為,如果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 “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很多時候,孩子以這種方式“刺探”你的反應,你的妥協只會使孩子得寸進尺,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你節節敗退。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制。從小教孩子懂得“自我控制”,長大後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
家長應如何給孩子立規矩?1.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比如,街上的黃燈亮了,那意味著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誰主動停過?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我想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的。
2.要就事論事,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如果我們大人說些"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這樣的話會使明明把自己和壞孩子連同起來,從而喪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擴大化。
3.懲罰一定要及時。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早上吃飯慢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媽媽實際上也沒必要再說;對孩子的懲罰要切實可行。比如,孩子吃飯磨時間,媽媽一起床就要告訴她:30分鐘吃完,否則端走。吃飯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訴還有多長時間。還可以添加一些額外的條件,比如按時吃完,給點獎勵。不按時吃完,取消某個優惠。
4.給孩子樹立規矩,一定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樹立十分複雜艱難的規矩,非但不能夠讓她遵守,反而會讓她糊塗;要把道理講清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擺出強權嘴臉——"你聽我的!我說了算!”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你講的道理也許她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她的態度,卻會讓她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5.立下的規矩,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不許。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所有的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自己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
6.規矩不是絕對不能夠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寬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有些事情,規勸不管用,就換一種辦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寶寶愛吃肉,不愛吃青菜。我們勸她吃青菜,告訴她吃青菜的好處,她就是咽不下去,我們也不要求她一定吃。
經常做一些帶青菜餡兒的食品,比如包子、餃子等,以此種方式讓寶寶進食青菜。每頓飯的青菜,我們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讓她看著眼饞。有時她會主動要求吃一些,還對我們講道理:"吃了這個菜,我就身體就健康了,沒病了,還長高了”。
7.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到在她看來,向你身上潑水或是什麼的,是非常好玩兒的事情。這樣你就不會惱火,而是和緩地告訴她,"我知道這樣挺好玩兒的,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衣服濕了會讓我不舒服,請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潑水了。”
這些規矩應該是適應于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樣,我們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在管理孩子的時候,常常不知怎麼辦。不過也許讓孩子和我們漸漸建立有秩序的規則,對孩子和我們都有益。
乖乖網溫馨提示:簡潔明瞭
寶寶的理解力不會“拐彎兒”,所以,你立的規矩要直接、明白、簡單和容易操作。同時,在保證要求一清二楚的前提下,別忘了用三言兩語講明立規矩的意圖,便於孩子理解你的要求。
規矩人人遵守
規矩是全家統一的行為準則,這就意味著父母的行為也不能犯規。如果你要求孩子有禮貌,自己就得把“請”、“謝謝”時常掛在嘴邊,遇事謙讓、待人溫和;規矩也有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的一貫性,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或在家一套,在外邊又是一套。
別忽略安慰與獎勵
為了確保孩子守規矩,父母要細心,隨時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獎勵。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規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加深印象。另外,當你教訓了不聽話的孩子之後,別忘安慰那顆“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儘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你依然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