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怎樣做更利於孩子成長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頭肉。 而且現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 往往有六個長輩爭著愛。 有網友說了, 孩子是未成年人, 家長怎麼保護都不過分。 這就使我想到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針對子女教育問題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愛孩子, 是母雞都會的事。 就看你怎麼愛。 "

那麼, 怎麼愛才算合適呢?

要空頭地闡述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容易。 還是就事論事地討論比較好。 假如一個7歲的孩子對媽媽說, 今天老師打他臉了。

作為家長, 你會怎麼反應呢?

最近我就做過一個調查, 有網友說:"給兩個耳光打那狗屁老師!不用客氣的。

Advertisiment
"

在現實種即便是很有知識, 很有修養的家長也會"啪地一聲拍案而起。 "要去"找校長, 去教育局反映情況。 給兒子轉班, 不行就轉校。 "

無論網友還是現實中人, 都還有更過激言行的, 有的提高到了是"鬥爭"還是"忍讓"的"政治"高度, 更有甚者, 乾脆沖到學校毆打老師。

假如我們真的按上面的"嚴厲打擊"的觀點去做了, 結果孩子最後卻說:"我實話說了, 今天老師並沒有打我。 "

那麼請問, 我們這些"衝動者"該怎麼收場呢?如果你真的打了老師, 那老師就該白打嗎?!

其實, 處理類似事件的方法非常簡單。 首先, 家長不要過於在意孩子的話, 卻也不能敷衍, 可以故意製造一種輕鬆的氣氛, 在幽默之中把先把事情真相弄明白了再做決定也不遲嘛。

Advertisiment
即便是老師真的體罰了學生, 依然要理智處理, 首先要尊重孩子本人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意見。 有的家長簡單地認為"小孩子懂什麼?"

其實小孩子有時候比大人更理智。 有位孩子在回答家長"是否轉學"問題時說:"別轉了, 轉了還不知道什麼樣呢。 "

我不但為這話感動, 更為之驕傲, 咱們的孩子認識問題多麼深刻, 比起那些盲目的大人又顯得多麼睿智啊?

大人為什麼敢輕易地說出轉班、轉學這樣底氣十足的話呢?無非是有能力、有錢、有人等因素做"後盾"。 然而孩子一旦真轉了, 起後果就嚴重了。 我們假設幾種常見的情況。 新的老師從此不再管他, 理由是"不敢管"。 同學關係疏遠了, 大家都因此瞧不起他。 也許新的老師則根本不願意接收,

Advertisiment
結果像踢皮球一樣又踢回來了, 孩子以後他不管遇到什麼矛盾都回來告狀, 家長成了"消防員"或者除了任何事都再也不願意跟家長講了。 甚至還有更為嚴重的其他後果, 這對孩子心理的發育, 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會有利嗎?

其實, 我們有相當多的大人並不懂得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 愛是一種真誠的尊重, 是一種平等的相處, 要學會首先傾聽孩子的意見, 引導孩子發表對事情的正確處理意見, 更要設身處地為孩子的成長著想, 不要總拿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要學會與之交流溝通, 懂得與他們商量和討論不同的事情, 讓孩子在你面前鬆弛而自然地發展。

有的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矛盾毆打別人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強求老師"嚴處"別人的孩子, 這都會給孩子心靈造成極大傷害。 難道因為是家長就可以在"愛"的名義下傷害嗎?

如果我們可以做點換位思考的話, 那麼老師也是人。 現在有些家長仿佛什麼都懂, 要求別人都一套一套的。 可是從來不嚴格要求自己。 能否這樣想一下, 假如你就是老師, 遇到下列情況你將會怎麼做?

現實中還不乏這樣的典型案例, 父母對孩子百般關愛的結果是孩子和家長反目成仇, 憎恨父母, 打罵父母, 甚至傷害父母。 此類案例最近幾年也是呈逐年上升趨勢, 難道還不值得家長反思嗎?

我們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孩子逐步學會處理和調整好自己與他人關係, 自己與社會關係的能力和藝術。

Advertisiment
要實現這一目標, 説明孩子學會對自己行為負責是基本的原則, 尊重和交流則是基本的方法, 幽默是最高的藝術境界, 而父母過激的言行則是導致孩子的人格障礙的主要因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