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家長必須知道幾種兒童行為

說到笑, 不少父母僅僅看成是孩子活潑、健康的表現。 科學家卻獨具慧眼, 看到了笑的更深層意義, 那就是與智力發育的關係。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專家新近報告, 愛笑的孩子多較聰明, 聰明兒童對外界事物的發笑年齡比一般兒童更早, 次數也更多。 由此啟示人們:早期開發兒童智力又有新招, 即讓孩子多笑。

從寶寶的發育進程看, 一般生後2——3個月便可在父母逗引下發出微笑, 稱為天真快樂反應。 這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 在心理發育上是一次飛躍, 對大腦發育是一種促進, 被譽為“一縷智慧的陽光”。

Advertisiment
年輕的父母應及時抓住這“一縷曙光”, 作為早期智力開發的一種契機與方式。

具體做法是, 多向寶寶微笑, 或給以新奇的玩具、畫片等激發其“天真快樂反應”, 讓寶寶早笑、多笑、長大後智商會更高。

不過, 有些嬰兒笑得少, 每小時僅笑1——2次, 小臉嚴肅, 表情呆板, 乃是體內缺鐵所造成。 若能在1個星期內連續補鐵, 則嚴肅表情可逐漸消失, 代之以愉快的神情。 因此, 寶寶的笑臉還是瞭解其營養狀態的“螢光屏”。

哭又如何?這種常令父母不安的行為與笑一樣, 也是嬰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精神活動。 哭是嬰兒說話之前與父母或周圍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 同樣有益於智力發育。

不僅如此, 啼哭動作可使寶寶的肺活量擴大, 並促進肺部組織發育,

Advertisiment
對發音器官——聲帶也是一種鍛煉。 同時, 啼哭時手舞足蹈, 無異於做體操, 有利於肌肉關節運動。

另外, 啼哭少不了流眼淚, 而淚水能沖洗眼眶的鹽、糖、蛋白質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廢物, 保持眼球處於乾淨的環境中, 所含的殺菌物質還有預防眼病的作用。

不難理解, 孩子一天哭幾天不僅無害, 而且大有益處。 那種啼哭可能損害寶寶健康的擔憂沒有必要, 而用餵奶或給食物強行阻礙孩子啼哭的做法更非明智之舉。

當然, 啼哭也不能過分劇烈或持久, 遇到這種情況時宜從孩子的面部表情與手腳的動作中體察其意圖, 並予以滿足, 如餓了給予餵奶, 冷了給以保暖, 尿片濕了及時更換, 孩子的啼哭就會停止。

Advertisiment

惡作劇

假如孩子在你的鋼琴鍵上撒下糕點, 或將一隻毛毛蟲放到你的枕頭上——面對此種惡作劇行為(俗稱淘氣), 你會怎樣?苦笑?斥責?還是——

德國漢堡的兒童心理學家湯瑪斯.卡爾松為此向你道喜, 說明你的孩子智商較高。 他的觀察資料顯示, 愛搞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 日後成才的可能性較循規蹈矩的孩子更大。

解釋是:惡作劇行為並非從天而降, 要設計出一個有新奇感的方案來, 需要動腦筋, 而且動腦筋的強度相當高, 決不遜於甚至超過做家庭作業, 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無疑是一次催化。

同時, 惡作劇可增強兒童的獨立性。 因為此種行為的特點就是孩子以此來超越父母為其所規範的界限, 而獨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這種超越。

Advertisiment
否則, 依賴性難以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總之, 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有好處, 至少表明他開始動腦筋了。 一個惡作劇的行為的成功, 無疑是其創造力的一次爆發, 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扼殺孩子的動腦積極性, 會妨礙孩子智力發展。 正確之舉是順其自然, 加以誘導, 將其動腦的積極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動上來。

爭吵

爭吵在幼兒之間可謂“家常便飯”。 假如你的孩子正在和其他孩子“舌戰”, 你該怎麼辦?

首先應該鼓勵。 因為爭吵是一種語言競爭, 為取勝必須選擇最流暢、最有邏輯性、最簡煉、最有說服力的語言駁斥對方, 故要求具備有較高的運用語言能力和駕馭語言的技巧。 爭吵無疑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與訓練的良機。

Advertisiment

同時, 爭吵過程中思維活動始終處於高☆禁☆潮, 可促使其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不斷提高思考的敏捷性和邏輯性, 有益於大腦的發育與語言的發展。

不過, 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 在內容上應選擇有意義的論題, 並努力挖掘深度和開拓廣度, 摒棄那些無聊或不健康的話題;在方法上要以科學與文明為基本原則, 教會他們使用優美健康的語言, 培養他們表達準確性與流暢性, 切忌動用粗話、髒話或野蠻行為。

最後要強調一點, 爭吵結束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消除隔閡、相互諒解的機會, 以增強團結。

害羞

害羞, 通常被視為一種不良個性, 但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卻發現:害羞者的神經系統天生較發達, 智商較高。在社會交往中,害羞者由於自我意識強烈,變得更為敏感和機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臉紅耳熱,手足無措。

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害羞者多較精明,勤于思考,富於創造力和實幹精神,對坎坷、挫折、失敗等的承受能力也較強,因而具有一定的優勢。

當然,害羞性格的消極一面也不可忽視,如不善辭令、臨陣膽怯退縮等。但只要引導孩子積極投入社會交往,廣交朋友,則消極一面可逐漸減輕或消失,父母不必為此憂慮。

“破壞”行為

給幼兒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父母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採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儘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可先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予講解,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生。

智商較高。在社會交往中,害羞者由於自我意識強烈,變得更為敏感和機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臉紅耳熱,手足無措。

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害羞者多較精明,勤于思考,富於創造力和實幹精神,對坎坷、挫折、失敗等的承受能力也較強,因而具有一定的優勢。

當然,害羞性格的消極一面也不可忽視,如不善辭令、臨陣膽怯退縮等。但只要引導孩子積極投入社會交往,廣交朋友,則消極一面可逐漸減輕或消失,父母不必為此憂慮。

“破壞”行為

給幼兒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父母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採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儘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可先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予講解,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