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家長如何向孩子傳達生氣的原因?

在孩子的教育生活中, 家長很難保證一點不會生氣, 孩子的自控力不比大人, 而且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還不成熟, 往往會和大人的標準發生衝突, 導致很多時候孩子會在不經意間犯了一些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的錯誤。

家長要怎樣表達自己, 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呢?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 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如果一味的大聲訓斥, 會讓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萎靡不振, 而家長在事後也會感到內疚。

發火是家長最直接的情緒表達, 會迅速的將憤怒等不良情緒施加于孩子身上,

Advertisiment
而盛怒之下, 只會讓家長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 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 往往無法達到教育的初衷。

這裡說一個成功家長的例子。 小繪【化名】有一次回家晚了, 因為玩的太開心, 忘記和父母說一聲, 讓父母找了很久。 回家的路上, 她一直很擔心父母會訓斥她, 於是在家門口徘徊, 不敢進去。 正巧碰上找人無果歸來的母親, 她母親先是很激動的檢查她是否受傷, 之後只是歎了口氣, 問了一句:“怎麼回來這麼晚啊?媽媽擔心死了。 ”她和母親解釋了晚歸的原因, 並且保證下回一定不出現這樣的情況。

試想一下, 如果當時小繪的父母直接在家門口大聲吵罵孩子, 情況又是怎麼樣的?會不會讓小繪變得叛逆, 從而出現更多次這樣的情況,

Advertisiment
甚至是離家出走呢?

 事後, 有人問小繪的母親, 當時為何能夠不吵不罵?她說, 我當時只是想讓她知道我有多擔心她, 看到她猶豫不敢進家門, 在檢查她沒有受傷後, 我就努力克制自己, 告訴自己不要發火, 不要讓孩子更加不安。

 其實, 控制自己不發火, 不難, 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在將憤怒的話說出口之前, 找到自己真正想讓孩子瞭解的內容, 直接心平氣和的表達出來, 效果會更加理想, 就像小繪的母親一樣。

 如果能控制住脾氣, 在對孩子教育之後, 不僅自己能輕鬆些, 還能讓孩子更加理解自己。 不妨學會轉移一下自己的怒火, 比如, 對著瓶子裡的水大喊, 然後把水倒掉, 就像倒掉自己的憤怒一樣。

提醒一點,

Advertisiment
控制情緒, 不代表孩子犯錯後不教育, 不監督他改正, 不向孩子發火, 不等於無條件溺愛, 只有理性的和孩子分析討論, 心平氣和的傳達你的內心想法, 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不讓孩子走上歪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