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不要用自己不切實際的預感恫嚇孩子

父母藉口說感覺不舒服可以成為自己躲避孩子們吵鬧的理由。 我們當中許多人用抱怨預感到精神痛苦的辦法, 來避免孩子們給大人帶來的無謂犧牲。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常常會不加思索地使用聲色俱厲的恫嚇辦法, 利用小孩子的脆弱的同情心。 因為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造成別人痛苦的根源, 他那顆良心會使自己苦惱萬分。 這種行為應毫不猶豫地稱之為殘酷的利己主義。 因為它的目標是使毫無自衛能力的人蒙受精神折磨。 這類定義對任何人都不含有侮辱性的意思。 唉, 因為它對所有父母都適用,

Advertisiment
只不過有的人經常些, 有的人只是偶爾犯這樣錯誤, 因為誰都不願意為那個單獨出遠門, 去爬山, 騎自行車, 在江河邊遊玩的孩子擔驚受怕。 我也認為懸念的心情有時是不好忍受的。

在母親的想像中不由自主地描繪出一個比一個更可怕的情景:忽而是孩子騎著車子與卡車相撞, 忽而是小游泳手在呼救, 他正在被急流沖走……我看這種場面還是不再繼續列舉下去為好。 可是不管怎樣也證明不了那一直伴隨著孩子長到成年的聲色俱厲的恫嚇是正確的。 比如說, “早點兒回來, 你知道, 我心神不安, 你不回來, 我覺都睡不著。 ”“不, 別去那兒, 我要著急的!”“別去游泳, 今天也不行, 和媽媽呆在一塊兒, 她總是一個人……要不然,

Advertisiment
你就去吧, 但那會使我傷心的……”

一些人甚至利用預感來恫嚇孩子。 人所共知, 預感使許多父母, 尤其是母親驚恐不安的預感通常具有令人不解的驚慌和非同一般的不安的特徵, 但有時也具有十分固定的形式, 特別是表現在夢中。 一般來講, 預感與現實——無論是過去的, 還是未來的——都無任何共同之處。 但是後者是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們研究的課題。

無論如何, 由於相信預感而困惑的母親, 還是把預感埋藏在心底為好。 第一, 因為她的預感別人未必信以為真, 第二, 一旦預感與不幸真的吻合, 那會給孩子留下非常強烈的印象一一他們會變得膽怯和迷信。 因為預感絕大多數是迷信的表現。 它們常常是由於早上見到了蜘蛛,

Advertisiment
打碎了鏡子或者只不過根據下意識中陳腐的根深蒂固的糊塗觀念推斷出來的, 說是神靈們忌妒我們的幸福, 必須創造出某些人為的困難來討好他們——這便是不祥的預感, 對未來的恐懼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