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有“口水娃”,應該怎麼護理

流口水, 是小嬰兒常見的生理現象, 一般從出生4個月起開始出現, 可以持續到2、3歲。 口水比較多的寶寶如果得不到足夠的照顧, 口水就會打濕衣服, 而且口周、下巴, 甚至脖子褶皺處也會因為口水的浸漬而發炎。 孩子難受, 父母心疼。 那麼, 家有“口水娃”, 應該怎麼護理呢?哪些情況下流口水是正常的, 哪些又是不正常的呢?讓我們趕快來一探究竟吧!

一、生理性流涎

寶寶剛出生時, 唾液腺還不發達, 口腔分泌的唾液很少, 口腔黏膜也比較乾燥。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輔食的添加, 一般嬰兒在4個月或5個月時, 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量開始增多,

Advertisiment
到6個月時唾液分泌會明顯增加。 而小嬰兒的口腔容量小, 俗稱“口底”淺, 不能及時吞咽口腔分泌出的全部唾液, 於是就會出現口水溢出的情況。

應對措施:這個階段流口水是小嬰兒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所以不用過於擔心。 但媽媽需要對寶寶做到以下護理:

1及時去除溢出的口水。

2要用乾淨的、柔軟的棉布, 以輕“蘸”的方式, 不要用“擦”的方式, 去除寶寶的口水, 以免損傷寶寶嬌嫩的肌膚。

3儘量不要使用含有香精的濕紙巾, 一是因為濕紙巾本身是濕的, 吸附能力差, 二是香精可能會加重對寶寶皮膚的刺激。

4.可以適當給寶寶的口周塗抹面霜, 面霜中的油脂可以保護寶寶口周的肌膚。

5如果寶寶的皮膚已經出現了泛紅,

Advertisiment
或長了疹子, 應及早到皮膚科診治, 以免加重皮膚損害, 不容易治療。

6對於口水多的寶寶要減少使用安慰奶嘴, 因為寶寶的吸吮動作會反射性地增加唾液分泌量。

7.中醫認為, 小兒流口水與脾虛有關。 所以, 如果寶寶長期、大量流口水時, 可以看看中醫, 通過調理脾胃來治療流口水的問題。

二、長牙階段

一般來說, 6~ 10個月的嬰兒要開始出牙了。 牙齒萌出時, 乳牙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 加上食物的刺激, 會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增加分泌量, 於是, 口水就流了出來。 個別孩子出牙時還會伴有低燒、煩躁、睡眠不安等情況。

應對措施:無需特別處理, 只需注意皮膚的清潔。 隨著牙齒的萌出, 寶寶口腔深度增加, 這種現象自然就會消失。

Advertisiment

口腔發炎:如果寶寶突然出現流口水的問題, 伴有低熱或是高熱, 明顯煩躁不安, 不好好吃東西, 甚至連水都不喝, 那麼家長首先應該查看寶寶口腔裡是不是長了皰疹, 或者有沒有潰瘍。 這是嬰幼兒流口水很常見的原因, 可由病毒或是細菌引起。 這時應該立刻帶寶寶去醫院請醫生診治, 根據病情選擇用藥。

上呼吸道感染:寶寶因為喉嚨發炎、疼痛, 不敢吞咽, 從而會出現流口水的情況。 這時就要避免進食太熱或比較硬的食物, 應該選擇流質、半流質的食物, 比如牛奶、稀粥等。 同時應積極治療感染, 感染控制後, 大量流口水的情況自然就會緩解了。

功能性問題:有些寶寶兩歲多了, 還在不停地流口水, 如果不帶圍嘴, 衣服一會兒就漫濕了。

Advertisiment
如果類似情況的寶寶口腔黏膜很光滑, 那麼, 問題就出在餵養方法上。 寶寶兩歲多了, 若仍以奶粉為主食, 飯吃得很少, 其咀嚼、吞咽功能沒能得到充分的訓練, 未咽下的唾液自然就會溢出來。 這種情況下的寶寶經常拒絕不容易咀嚼的食物, 或是把飯含在嘴裡不往下嚥, 而且挑食問題非常嚴重。

應對措施:

1為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應該以預防為主。 在寶寶4個月後, 應遵循由細到粗的原則, 逐漸添加輔食, 讓寶寶適時練習咀嚼、吞咽固體食物的能力, 這樣, 寶寶就不會出現過多流口水的現象了。

2如果已經出現吞咽能力差的問題, 解決的辦法就是加強訓練, 讓舌頭攪拌食物的功能跟口腔肌肉的咀嚼、吞咽功能協調起來,

Advertisiment
寶寶就會有意識地咽下口水, 流口水的現象就會慢慢消失。

流涎症: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症, 比較少見, 也比較容易發現。 一般是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的, 比如面神經麻痹、腦炎後遺症等等, 是因吞咽功能障礙引起的口水外溢。 這些疾病都會有其他異常表現, 家長會較早發現, 一般不會延誤診治。

Tips:正常情況下寶寶口水的作用

1.清潔口腔。

2.保持口腔的濕潤度。

3.口水裡的消化酶對食物有初步消化的作用, 分擔胃腸消化的負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