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育兒,實踐知識大於理論

現在的媽媽們都善於學習, 育兒知識一抓一大把, 了然於心, 可真正到了實踐時, 往往有種人算不如天算的無力感。 在育兒過程中, 理論是一回事, 實踐又是一回事, 當爹做媽的, 究竟該怎麼讓理論指導實踐呢?

理論足夠, 實踐出差

這些年, 接觸了許多父母, 發現一個奇怪的事實:一部分爸爸媽媽, 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可謂用心良苦。 他們讀書很多, 瞭解的育兒知識十分全面, 從心理學到教育學,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具體的方式方法, 以及國際國內的教育狀況, 說起來套一套, 專業而廣博。 按說, 在育這件事上,

Advertisiment
他們應該可以更輕鬆地搞定一切。

但奇怪的是, 不少這一類“專家型”的家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反而更為焦慮, 更難輕鬆, 親子彼此都面臨更多問題。 他們甚至比那些不太鑽研育j L知識的家長有更多的無力感、焦慮感、糾結感。 究其原因, 不在於育兒知識匱乏, 而在於他們掌握的知識太全面、太細緻, 以至於為知識所縛, 終曰如履薄冰, 結果反而因此失去張力, 遮蔽了為人父母的靈性之光, 導致南轅北轍的結果。

在育兒這件事上, 理論是一回事, 實踐是另一回事, 理論水準的高低並不與育兒水準高低必然成正比關係, 而僅僅存在某種正相關的關係。

從另一方面來講, 理論知識掌握得越多, 我們反而可能越緊張, 越束手束腳,

Advertisiment
生怕萬一有點什麼閃失, 就導致孩子如何如何……當我們不能放鬆心態時, 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反倒成了妨礙我們順應孩子發展需求, 實現自然育兒的一大障礙。 也因此, 對很多家長來說, 育兒就成了心裡明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件事, 或者因此陷人理論的迷霧, 反倒越走越偏。

理論實踐, 相輔相成

無疑, 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對初為父母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懂了這些理論知識, 我們才明白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某些特別的階段, 以及面臨這些階段時可以如何應對。 如:孩子階段性地吃手;因為缺乏交往技巧而習慣性地對小夥伴施以拳腳或者總是被欺負卻不懂自我保護, 不懂還擊;總在重複別人的話,

Advertisiment
模仿別人的行為, 表現得缺乏主見……若清楚, 這一切都是孩子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表現, 一母過了這個階段, 一切都將改變, 或者這沖表現與孩子的氣質類型相關, 呈然暫時看來是個問題, 背後卻隱藏著令人欣慰的積極意義, 我們就會放下所有的焦慮與擔憂, 在育兒的路上走得更淡定、更自如。 而父母這樣的心態對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至關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理論知識應該成為我們的定心丸、安神藥以及指路明燈, 而不是“致焦慮劑”、“致惶恐劑”。

當然, 理論知識並不總是起到定心丸、安神藥以及指路明燈的作用。 當我們過分拘泥于理論知識時, 我們就可能趨向於教條主義、本本主義, 而這些恰恰是育兒的大忌。

Advertisiment

所以, 理論知識只是一個參照物, 它的作用是讓我們看到我們離真相有多遠, 我們是否背離了孩子成長的規律, 走向反面, 以及如何趨向真相, 而不是讓其成為—個藩籬, 把我們圈在裡面, 導致我們不知如何邁步, 惶恐不安, 或者無所作為。

掌握理論之後, 我們更需要結合孩子的特點順勢而為或者嘗試變通, 最終由實踐來驗證, 我們是否找到了對的方向, 並時刻準備著調整我們前行的方向。 畢竟, 孩子各個不同, 同樣的方式方法適應這個孩子未必適應那個孩子。 理論雖然來源於實踐但它從實踐中抽離, 需要依賴於科學的研究方式。 從樣本的採集方式、樣本的差異性、樣本數量的多寡、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多個維度考慮,

Advertisiment
理論的形成過程難免有考慮不周全的可能。 對於某個特殊的個體來說, 這些理論可能停留於理論, 並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 甚至也許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模式。

所以, 理論雖好, 終究需要落實到實踐, 並為實踐所檢驗, 才能發揮其作用, 或者規避其負面的影響。

育兒隨心, 諢然天成

好消息是, 人人都有為人父母的本能。

只要用心去聆聽, 在實踐中不斷反思, 不斷調整, 我們會發現, 最好的方式不源于書本, 不源於網路, 也不源于專家或者其他, 而源于我們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對話。 所以, 育兒, 是一個以智慧啟發智慧、以心靈引領心靈的過程。 並且, 這種啟發與引領是雙向的, 而不僅僅是我們臆想的“家長主動引導, 孩子被動服從的關係。

只是,要聽到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清除一些雜音。這些雜音來自於我們童年的經歷,來自於那些莫衷一是的觀念,來自於我們固化的思維模式,來自于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與期待,來自於我們以為一切非對即錯非好即壞……放下這一切,我們的心自然變得清明,如此,我們才可能去聆聽孩子,也聆聽我們的內在。而要放下這一切,我們需要放下我執,放下自以為是,凡事試著提醒自己:

也許真相並非如此?也許孩子是對的?

也許其他人是對的?也許這並非唯一的路,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也許,某件事某個經歷對孩子不好也不壞,或者好壞糅雜?

當我們不再執著,不再習慣於二元分化,不再偏執于向外求,不再停留於固有的模式時,我們自然會越來越趨近真理。

如此,我們不會排斥理論,也不會過於依賴理論、枸泥於理論,而是以理論為指路明燈,啟動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我們的本能共舞,與我們的直覺共舞,在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本能之間找到一沖平衡,讓一切渾然天成。

孩子被動服從的關係。

只是,要聽到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清除一些雜音。這些雜音來自於我們童年的經歷,來自於那些莫衷一是的觀念,來自於我們固化的思維模式,來自于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與期待,來自於我們以為一切非對即錯非好即壞……放下這一切,我們的心自然變得清明,如此,我們才可能去聆聽孩子,也聆聽我們的內在。而要放下這一切,我們需要放下我執,放下自以為是,凡事試著提醒自己:

也許真相並非如此?也許孩子是對的?

也許其他人是對的?也許這並非唯一的路,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也許,某件事某個經歷對孩子不好也不壞,或者好壞糅雜?

當我們不再執著,不再習慣於二元分化,不再偏執于向外求,不再停留於固有的模式時,我們自然會越來越趨近真理。

如此,我們不會排斥理論,也不會過於依賴理論、枸泥於理論,而是以理論為指路明燈,啟動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我們的本能共舞,與我們的直覺共舞,在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本能之間找到一沖平衡,讓一切渾然天成。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我想學習一些育兒知識,需要報班學習嗎?

    國外的一些學說、書籍到國內來,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存在背景,有些引進來的書籍,已經受到了一些主流專家的批判了,但是我們還不知道,還在推舉它。我們現在網上也有很多的育兒知識,但是這些育兒知識良莠不分,有很... [詳細答案]

  • 1回答

    想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有什麼辦法呢?

    家長不管對於網路上的知識,還是育兒書籍、國外學說等都要有一個自己的分析頭腦,這才是對的。我們現在網上也有很多的育兒知識,但是這些育兒知識良莠不分,有很多是在誤導。在選擇育兒書籍的時候,也有很多有錯誤...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孩子準備出生了,可以看什麼育兒知識的書呢?

    在選擇育兒書籍的時候,也有很多有錯誤觀點的書籍,所以我建議家長一定要選擇就是這個專業的、比較知名的專家寫的書籍。我們現在網上也有很多的育兒知識,但是這些育兒知識良莠不分,有很多是在誤導。因為現在出書... [詳細答案]

  • 1回答

    爸爸不參與育兒,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嗎?

    父親參與育兒很重要,長期缺失父親的陪伴,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a.大運動不足,會影響身體局部的發育。比如當寶寶上臂的運動量不足、活動範圍不足時,會導致手臂僵硬,就會造成書寫慢、字醜、手重等。 b.安全... [詳細答案]

  • 1回答

    要怎樣才能獲取科學的育兒知識呢?

    家長不管對於網路上的知識,還是育兒書籍、國外學說等都要有一個自己的分析頭腦,這才是對的。我們現在網上也有很多的育兒知識,但是這些育兒知識良莠不分,有很多是在誤導。在選擇育兒書籍的時候,也有很多有錯誤...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