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 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特殊兒童家長要密切關注特殊兒童由於身體先天殘障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 解決孩子生理日益成熟而心理相對滯後發展的矛盾, 保障特殊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存在誤區

特殊兒童先天的殘缺及後天教育的艱苦, 對家長的心理承受力是一個考驗。 調查發現, 特殊兒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較之普通家庭, 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問題, 這對於身體發育和心理成長嚴重脫節的特殊兒童, 是很不利的。

1.情感層面失衡導致不良家庭氛圍。

Advertisiment

若不能理性面對孩子的特殊性, 特殊兒童家庭往往會出現不良家庭氛圍。 或者過度溺愛、保護, 過分干涉和包辦, 導致孩子社會、生活技能低下, 任性、幼稚、依賴性強等性格;或者對孩子不管不問, 甚至打罵呵斥、厭棄, 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易形成孩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

2.零批評與"護犢"情結, 忽略心理潛伏期教育。

特殊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裡度過的, 抓好幼兒期和心理潛伏期教育, 就成了家長不可避免的責任, 而家長往往忽略這兩個時期的教育。 不少家長甚至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 仍舊尋找各種理由為孩子開脫, 零批評與護犢情結極易養成孩子不負責任、任性、為所欲為的心理。

Advertisiment
不良心理品質一旦形成, 後期的矯正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教育效果遠不如將問題控制在未爆發時。

3."籠養"、"圈養"現象嚴重。

不少家長出於種種原因, 很少讓孩子接觸外界, 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對外界充滿了恐懼和誤解。

4.未能分類教育, 忽略開發心理潛能。

特殊兒童障礙類型有別, 殘障程度不一, 家長應根據特殊兒童的殘障類型、程度以及年齡階段進行教育, 如自閉症應給予更多的關懷, 肢體殘疾應加強大小肌肉訓練, 智力殘缺應給予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和興趣開發等。 另外, 應注意開發兒童的心理潛能, 調動孩子成長的自身動力, 從根本上促進特殊兒童的成長。

樹融合理念, 促進特殊兒童家庭教育

Advertisiment

首先要理性接納孩子的特殊性, 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應充分認識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讓特殊兒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會適應性能力的教育和訓練, 幫助孩子學會與外界交流溝通, 注意引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健全的個性心理品質, 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質, 樹立自信, 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 建立健全人格。 家長要注意的是, 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庭中的教育和訓練應具有經常性、反復性和長期性。 另外, 家庭成員要分工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 要發揮期待效應, 開掘特殊兒童心理潛能。

特殊兒童的各類殘缺障礙, 導致了他們生理成熟與心理發展相對落後的矛盾,

Advertisiment
家長要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積極滲入心理健康教育, 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開始,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克服自卑, 鞏固習得的技能。 同時, 拓寬知識層面, 發揮自我教育作用, 通過期待效應開掘孩子的心理潛能。 可結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 抓住幾個發展的關鍵期, 幫助孩子制定相應的長短期目標, 遵循小步子原則, 説明孩子樹立明確的目標, 促進孩子自覺主動地成長和進步。

第三, 拓寬特殊兒童活動空間, 提高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1.家長要對特殊兒童進行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是指在兒童異常發展的早期實施系列的治療、教育和訓練, 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

Advertisiment
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水準。 特殊兒童發育早期是他們發展迅速的時期, 也是大腦可塑性較強的時期。 家長及時有效的干預、訓練和教育, 既能有效發展殘疾兒童的素質, 又能有效防止第二缺陷的出現。

2.提高特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鼓勵特殊兒童克服怯懦、畏懼心理, 主動參與社會生活, 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此外, 還應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 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為今後的生存奠定基礎。

最後, 家長言傳身教, 聯合學校社區形成家庭教育特色。

家長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質。 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差, 獨立性弱, 他們的教育過程充滿了枯燥無味的重複, 這就更需要家長提高心理素質,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長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探究殘疾兒童的特殊心理,實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要密切與學校及其他家長的聯繫。聯繫學校,及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和學校教育的動態,聯合教師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與其他家長的聯繫,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體會和經驗,促進家庭教育品質的共同提升。

這就更需要家長提高心理素質,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長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探究殘疾兒童的特殊心理,實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要密切與學校及其他家長的聯繫。聯繫學校,及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和學校教育的動態,聯合教師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與其他家長的聯繫,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體會和經驗,促進家庭教育品質的共同提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