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中定規矩的上下限

小孩子一學會拿東西、走路和說話, 就該是給他的行為舉止確立一些規矩的時候了。 但這麼大的孩子, 理解力有限, 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理解父母的教導, 學習這些規矩呢?

在教導1歲的寶寶學習正確的行為舉止的時候, 所有的父母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你肯定也嘗試過教導孩子學說“請”和“謝謝”, 不許掐人、抓人, 或者鼓勵他與人分享, 可結果卻並不一定如你所願。

這一方面是因為1~2歲期間孩子的行為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而另一方面則是他的理解力還存在很大局限;雖然他的動作能力增強了, 但他還不明白哪些行為是粗暴無禮的,

Advertisiment
哪些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理解力的發展跟不上技能發展的速度

在1~2歲之間, 孩子們認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驚人的飛躍, 但他們的理解能力卻仍然處於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的狀態。 我們成年人稱之為行為規範和準則的這些概念, 對孩子們來說, 根本不存在。 他們不知道哪些是常規, 自己應該怎麼做, 什麼樣的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 他們還沒有能力理解這些概念。

因此, 當你1歲多的兒子在家裡牆上到處亂畫以後, 卻沒想到你居然還會生氣, 這種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在一張又大又乾淨的白紙上亂畫, 你通常是不反對的, 而且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有樂趣的事情, 但是, 現在你卻不讓他在這面看起來更大更白的“紙”上亂畫,

Advertisiment
孩子就不明白為什麼了, 所以, 你不得不向他解釋清楚在牆上畫為什麼是不行的。

另外, 孩子們對語言有限的理解力也增加了教導他們行為準則的困難性。 1歲多的孩子能夠使用一些基本的字詞, 也具有一些對詞語的理解能力, 但是, 語言本身還不是一個與1歲或1歲半孩子溝通的有力方式, 長篇大論的解釋或說教只能使孩子陷入雲山霧罩之中, 仍舊迷惑不解。

事實上, 即便只用一些相對簡單的詞語來向1歲的孩子說教也為時過早。 比如“熱”的概念就很難讓孩子理解, 時間的概念就更令他們困惑了。 所以, 你接電話之前對準備聽故事的孩子說“等一會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一會兒”到底是什麼?孩子不明白,

Advertisiment
也不理解。

而且, 想讓1歲孩子的需求受到約束, 延遲滿足他們的願望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即便這種延遲是為了一個更好的結果也行不通。 在一項調查中, 研究員們把一塊兒糖放在了孩子們的面前, 告訴他們如果能等10分鐘以後才吃這塊兒糖就能夠得到兩塊兒糖。 結果是所有的孩子都毫不猶豫地抓起了這塊糖。 基於這一點,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對你“輪流玩”的解釋置若罔聞, 而索性直接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那個他喜歡的小鏟子了。

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

儘管孩子發育的局限性給爸爸媽媽的教導帶來了一些妨礙, 但父母還是能夠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研究表明12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開始參考他人的交往方式了:他們通過觀察經常和他們在一起的成年人的行為舉止, 得到了一些資訊;從父母對人、事和物的反應懂得了哪些是正確的, 哪些是錯誤的,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壞的。 而當孩子快兩歲的時候, 他就開始學習識別他人的感受了。

在孩子1歲的時候你就應該開始教導他學習行為規範, 教他避免危險, 不做那些令人討厭的行為, 教給他正確的行為舉止。 然而, 就像教你的孩子學會唱一首他喜愛的歌一樣, 教導孩子學習行為準則同樣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也就是說,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用行為來表明他已經完全理解你的教導了, 這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 異乎尋常的耐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Advertisiment

為了不斷地進步, 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只說不行, 而是要借助各種方式說明白。 通常, 單靠語言是不能被孩子所理解的。 父母還需要用面部表情、語調來教導孩子。 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不要碰燃氣灶”,

一個是語調平淡, 一個是語調堅決, 而且面部帶有嚴厲的表情, 那麼後者的威力肯定遠遠大於前者。 因此, 生活中, 當孩子給自己製造危險或者做出無禮動作的時候, 父母與其沒完沒了地指責他, 還不如先做出既強烈又明確的態度反應, 然後使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再說明道理。 因為長時間的責備只能使孩子更加不理解, 更加不願意聽你的嘮叨, 而自己則是越說越激動, 越激動就越說, 從而導致雙方都不悅的局面。

始終保持一致性。如果孩子伸手拿小狗的食物,有的時候遭到批評,有的時候卻無人問津,那麼就會使他迷惑不解。這個動作是能做還是不能做的呢?然後他會繼續嘗試這樣做,驗證它的對錯。因此,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就需要反反復複地告訴他,前後一致地要求他,那麼最後孩子才能學會並懂得這個道理。

做個好榜樣。你的孩子始終以你為他的標準。這就意味著作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經常說“請”,“謝謝”,排隊等候,公眾場合抑制自己的壞脾氣等,並且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做事例向孩子講明禮貌的行為是什麼,如:“看到媽媽分給爸爸幾張今天的報紙了嗎?我們是在一起分享這份報紙!”

面對現實,採取措施。因為孩子太小,有些危險行為還不可能期望他自己有能力去避免,所以父母必須做好預防措施。比如,1歲多的孩子出於本能,都願意把東西放進嘴裡來發現它的不同。這就需要父母把小髮卡和其他有潛在危險的小東西收藏好,遠離孩子,以免他拿到以後吞食下去。由此看來,孩子的年齡有限,對他的要求和期望值都不能過高。

有選擇性地“開戰”。毋庸質疑,給孩子講道理講不通,說教失敗的情況肯定很多。做父母的都會知道,當自己的孩子筋疲力盡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被激怒,亂發脾氣。所以,當你的孩子很累了或者很餓的時候,你最好明白這是堅持講究禮貌的最差時機。如果你還堅持,就等於向孩子“宣戰”了。

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應該堅決反對,哪些事情是可以放鬆要求,任由孩子去做的。安全問題肯定要放在第一位,堅決不能讓孩子觸摸電源插座,不能讓他咬人。但是,如果一個行為不是帶來危險,而是使你厭煩的,那麼暫時容忍也無妨。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孩子眼裡,父母定義為不能做的那些事情恰恰被開始喜愛創新的孩子們看作奇妙的冒險。所以,如果你下次看見孩子又把碗碟拿到自己面前,像敲鼓一樣用勺亂敲的時候,你大可不必厲聲呵斥。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敲打出悅耳的聲音享受一下呢?

文/英子

始終保持一致性。如果孩子伸手拿小狗的食物,有的時候遭到批評,有的時候卻無人問津,那麼就會使他迷惑不解。這個動作是能做還是不能做的呢?然後他會繼續嘗試這樣做,驗證它的對錯。因此,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就需要反反復複地告訴他,前後一致地要求他,那麼最後孩子才能學會並懂得這個道理。

做個好榜樣。你的孩子始終以你為他的標準。這就意味著作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經常說“請”,“謝謝”,排隊等候,公眾場合抑制自己的壞脾氣等,並且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做事例向孩子講明禮貌的行為是什麼,如:“看到媽媽分給爸爸幾張今天的報紙了嗎?我們是在一起分享這份報紙!”

面對現實,採取措施。因為孩子太小,有些危險行為還不可能期望他自己有能力去避免,所以父母必須做好預防措施。比如,1歲多的孩子出於本能,都願意把東西放進嘴裡來發現它的不同。這就需要父母把小髮卡和其他有潛在危險的小東西收藏好,遠離孩子,以免他拿到以後吞食下去。由此看來,孩子的年齡有限,對他的要求和期望值都不能過高。

有選擇性地“開戰”。毋庸質疑,給孩子講道理講不通,說教失敗的情況肯定很多。做父母的都會知道,當自己的孩子筋疲力盡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被激怒,亂發脾氣。所以,當你的孩子很累了或者很餓的時候,你最好明白這是堅持講究禮貌的最差時機。如果你還堅持,就等於向孩子“宣戰”了。

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應該堅決反對,哪些事情是可以放鬆要求,任由孩子去做的。安全問題肯定要放在第一位,堅決不能讓孩子觸摸電源插座,不能讓他咬人。但是,如果一個行為不是帶來危險,而是使你厭煩的,那麼暫時容忍也無妨。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孩子眼裡,父母定義為不能做的那些事情恰恰被開始喜愛創新的孩子們看作奇妙的冒險。所以,如果你下次看見孩子又把碗碟拿到自己面前,像敲鼓一樣用勺亂敲的時候,你大可不必厲聲呵斥。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敲打出悅耳的聲音享受一下呢?

文/英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