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家庭作業是禮物

“功課做完了嗎?”這幾乎是每位家長下班回家, 見到孩子以后的第一句話。 它凝聚著父母的許多期望, 又往往包含著不少焦慮。

適當做些作業是必要的, 問題是有些孩子討厭做功課。 家長督責過嚴, 就會和孩子關系緊張;父母之間看法做法不一, 更為家庭增添煩惱。 這個頭痛的問題折磨著不少家長, 他們對孩子說;“我跟你一起受罪!”

要正確解決這一問題, 就應該具備科學的方法。

一、講求心理效應

有的話天天說, 卻未必有效果。 如果一位廠長每天下班時守在廠門口問工人:“你定額完成了嗎?”這和一回家就問孩子功課引起的心理反感,

Advertisiment
恐怕是差不多的。 為什么我們不問問:“今天你什么課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師提了什么問題?”“球賽勝負如何?”

“你借到了什么新書?”…… 假如我們對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 缺少起碼的關注, 只是想到營養與成績, 長此以往, 孩子的熱情與求知欲就會減退, 學習日益被動。 關于這一點, 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早已告誡過老師與家長。 同時, 對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關注, 還會造成兩代人感情上的隔閡。 而感情一旦淡漠, 心靈就很難溝通了。

二、道理要具體

有些話孩子聽不進, 可能是道理過于籠統。 如果把道理說得具體些, 效果會好一些。

例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遺忘的速度并不均勻,

Advertisiment
開始學習后的第一天遺忘得最快, 可能損失60%, 以后則逐漸變慢。 因此在學習的當天及時復習加以鞏固, 對提高記憶效率將事半功倍。 家長可把這個道理, 結合作業用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聽, 讓他們親身體驗, 使他們切實感到及時完成作業的好處, 從而自愿接受作業。 如果只是籠統地講學習目的與作業態度, 甚至施加壓力, 恐怕都無濟于事。

三、培養興趣

在少年兒童的學習動機中, 興趣應占很大比重。 這是教育文明化的標志之一。 (當然有不文明教育:打罵、威逼或利誘。 )興趣有巨大的內趨力, 可以引發奔放的熱情。 人類文明史上卓有建樹的偉大人物, 對此都有深切感受。 在強調興趣的重要時, 他們往往不怕講過頭。

家長如果仔細觀觀察,

Advertisiment
會發現孩子在做作業時, 不時會閃現興趣的火花, 家長要善于捕捉并及時“助熱”。 例如初中學生開始學習物理、化學, 可結合課本介紹一些科學家的傳記故事;小學生作文造句, 可以幫助孩子創設一些有趣的情景等等。 只要有心, 機會很多。 大人尚能笑談真理, 何況孩子求知呢?愁眉苦臉, 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 有些家長將一味宣傳“苦讀”’的文章給孩子看, 而且似乎愈苦愈高尚。 筆者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進行生產勞動, 我們為什么要使孩子認為讀書做作業是“苦”的呢?

除此以外, 家長也應盡可能把孩子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和情況告訴老師。 從學校的教育角度看來,

Advertisiment
這正是學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饋.學校可以據此作出調節。

家長在不懈地引導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的問時, 還應當勸阻孩子不要經常“挑燈夜戰”。 在肯定其熱情的同時, 要講清危害。 鼓勵孩子分清主次, 學會“彈鋼琴”。 如果仍未及時完成, 家長還應協助他消除負疚感, 使其心情“多云轉晴”, 在他感到愉快些時, 再不失時機地鼓勵他“攻一下”。

什么時候, 才能象愛因斯坦這位善良的老人所說的那樣:“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 ”什么時候.更多的爸爸媽媽能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做功課, 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對于這種教育和諧的向往, 不是一種非常實際而又美好的家庭理想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