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中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家庭中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您關心自己孩子的健康嗎?”, 每一個家長在這個問題面前, 都會毫不猶豫地作出肯定的回答:“是的, 我十分關心我孩子的健康問題, 只要孩子少生病, 能吃能玩身體健康, 那我就謝天謝地了”。 這一類型的回答代表著普天下許多人的健康觀, 對“健康”的理解停留於“身體好, 沒有疾病”這層含義中。
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闡明這樣的定義:“健康僅僅是沒有疾病, 而且是有健全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 有良好的社會活動能力。 ”從這兒既要求人的身體素質好, 又要求心理品質健全,
Advertisiment
還進一步要求要有較好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幼兒的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複雜, 從廣義上講, 凡是心理活動幾乎都存在著健康與不夠健康的可能性。 譬如幼兒的心理問題, 若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快樂無憂的情緒中, 則這種心境是健康的。 反之, 若他生活在缺乏父母適度的愛, 生活在不和睦融洽的家庭中, 久而形成恐慌、自卑、冷漠的情緒體驗, 那麼可以講這種心境是不健康的。
一、創設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圍。
心理是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需要、能力、性格等個性心理。 而家庭的物質生活、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成員的關係及精神培養是家庭心理氛圍賴以產生的基礎。
Advertisiment
那麼如何來創設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圍呢?
1、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首先, 父母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言語舉止文明得體, 工作學習勤奮認真, 待人處事熱情誠懇, 自然會成為孩子的楷模, 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其次, 在資訊不斷發展的今天, 作為家長要不斷學習, 學習新的知識, 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 以適應這飛速發展的時代, 配合好學校教育, 培養跨世紀人才。 最後家長也要重視心理的保健發展, 因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風平浪靜的, 如果做父母的常懷著不平心態面對人生, 對孩子的成長是極不利的, 相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以積極的良好的態度面對人生,
Advertisiment
為孩子做出榜樣, 能從小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 而這些心理品質對孩子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2、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
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 勢必對子女的心理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 有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發展起積極作用, 有的則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給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家長的教育方式可以分為積極的(理智型)和消極的(期待型、保護型、溺愛型、權威型、嚴厲型、放任型)兩種, 積極的教育方式是關心愛護孩子, 給孩子以適當的限制, 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種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增強生活適應能力。 消極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過分嚴格要求、拒絕或溺愛、放任,
Advertisiment
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不利於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保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使孩子缺乏闖勁, 社會競爭能力差, 怕吃苦, 貪圖安逸和舒適, 生活和工作上惰性較大。 權威型的教育使有的孩子變得依賴、無能, 傾向於受人控制, 遇事缺乏主見, 有的會變得粗暴, 越軌行為頻繁, 不接受紀律和社會行為準則的約束, 因此給孩子身心帶來不良影響。
3、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
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一定的交際時間和內容, 不要強調各自的原因, 而忽視彼此之間由交際產生的心理氛圍和心理效應。 父母之間經常交往可互通治家策略, 做到相互補充和完善, 特別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見,
Advertisiment
這對增強家庭團結和諧的心理氛圍大有好處。 如果父母事先未交流、溝通, 在教育孩子時意見不和, 無論對彼此還是孩子都不利。 隨著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緊張、繁雜, 許多父母忙於工作, 往往早出晚歸, 看到孩子忙於作業, 不去打擾, 久而久之, 父母與孩子交談機會減少, 關係漸漸淡漠, 心理上相互隔閡, 造成孩子孤僻, 不善言辭的不良心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