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別再踮腳尖了

當孩子開始進入學步期, 會有一段期間踮腳尖走路, 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醫學上認為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孩子提升平衡能力以及加強腳部的肌肉力量, 這大約會持續半年到一年的期間。 雖然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我們仍建議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雖然是因為發展需要而踮腳尖走路, 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 孩子可能將踮腳尖走路養成習慣, 然而當發展到一定程度而應該正常走路後, 孩子卻會因為習慣而繼續踮腳尖走路, 這就容易造成關節與肌肉的傷害。


當孩子剛開始學習走路而踮腳尖,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穿不穿鞋做為區別,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在家中光腳遊戲時, 可以允許他踮腳尖, 但是只要穿上鞋子, 我們就應該隨時提醒孩子要把腳“踩下去”, 甚至可以將雙手放在孩子肩膀上, 輕輕往下壓, 讓整個鞋底能貼在地面, 孩子也會知道我們要她做的是什麼。 另一種孩子踮腳尖也屬於正常現象的狀況是, 因為家中的擺設都是以大人的角度來設計的, 因此當孩子開始走路時, 她開始發現客廳茶几上有新鮮的物品, 或是對沙發上的靠墊感到好奇。 於是為了要能夠摸到這些物品, 就必須要墊起腳尖, 就像是我們要更換天花板燈管時也需要墊起腳尖一樣, 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代表著孩子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爸爸媽媽可以放心。
Advertisiment


不正常的踮腳尖步態, 指的是平常走路時都墊起腳尖, 而不是在特殊環境或特別情況下的踮腳尖, 就像是孩子學了芭蕾舞以後, 開始喜歡墊起腳尖, 這也算是正常的現象。 然而這樣的正常狀況, 如果次數過於頻繁, 由於孩子的雙腳骨骼肌肉尚未發展完全, 會因為踮腳尖時的壓力或穩定性問題而導致關節的不穩定, 不僅可能容易跌倒, 甚至進而造成骨骼肌肉的傷害。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除了提醒孩子儘量雙腳著地以外, 也可以將孩子需要拿的東西放置在孩子伸手就可以拿到的位置, 而當孩子語言能力足夠後, 更可以教導孩子利用口語表達請大人幫忙拿東西, 而不要自己踮腳尖嘗試。

除了這些原因,
Advertisiment
家長間還流傳著許多可能造成踮腳尖的原因, 像是坐學步車或是扁平足等現象, 但是這些現象並沒有足夠的醫學證據證明相關, 可能僅屬於個案的經驗而已, 但這也不代表孩子就可以隨時坐學步車或是忽略扁平足的問題, 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踮腳尖現象, 但是也可能引起其他問題。 臨床上遇到家長帶孩子來詢問踮腳尖走路的問題時, 首先會檢查的是孩子雙腳的阿基里斯肌腱(Achilles tendon)是否過緊, 這條肌腱位於腳踝的後方, 如果過於緊張, 則會把腳掌整個往下拉, 因此孩子走路時就會變成踮腳尖的情形。 檢查時, 會先請孩子坐在床上或是躺著, 確定雙腳放鬆後, 輕輕扳動孩子的腳掌, 藉此判斷是否有問題。 出現這樣狀況的孩子除了先天肌肉較為緊繃以外,
Advertisiment
常出現在有神經病變的孩子, 例如腦性麻痹的孩子, 但家長們不需因此而緊張, 必須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後才能確定。

小編建議, 當孩子踮腳尖走路持續一個月以上, 就應該帶孩子給醫生檢查, 並且積極配合訓練, 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狀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