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需要真實的生活體驗

我眼前曾無數次地浮現出千百年前的一幅畫面:在“暮春三月, 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 群鶯亂飛”的時節, 帶孩子們去碧波裡游泳, 到曠野中吹吹風, 吟誦著情調相合的文章, 踏著歡樂的腳步回家。 這樣的情景, 連孔子聽到後也禁不住喟然而歎, 悠然神往。

那麼, 這種教育方式到底靠譜不?

我以前教過一個班, 用老師們的話說:能安安靜靜、平平穩穩地把一堂課上完, 已經是阿彌陀佛了。 我曾苦口婆心地勸說, 也曾嚴厲地批評處罰, 毫不通融地通知家長, 甚至還動過手, 但沒什麼效果, 他們對此根本無動於衷。

Advertisiment

後來, 我索性放下了抓紀律、提成績的想法, 只是不斷地對他們說這樣一句話:“孩子, 把你的手給我。 ”下雨時, 我說著這句話和他們手把手連成一排在操場上瘋跑;下雪時, 我說著這句話和他們滑冰, 堆雪人;風起時, 我說著這句話和他們一邊在校園裡吹風, 一邊盡情地歡呼, 唱歌, 吟誦著《大風歌》;晚自習時, 我說著這句話和他們寫作業, 讓他們給我講課, 教我做題;週末時, 我說著這句話和他們一起買菜, 做飯……反正糟糕到底也就是那個情況了, 還不如試著找出一條別的路。 結果是, 一年後, 他們在全校大會上得到了點名表彰。 所有十個評比項目中, 他們有八項優異。 受表揚, 不只是因為他們的成績, 還因為他們的品行。

現在, 那批學生中有不少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Advertisiment
聊起當年的經歷, 依然充滿了感慨。 其中一個學生曾在某天淩晨時給我發過一條短信:“剛才夢回高中時代, 回到了我們班, 和你一起談笑風生, 吹風淋雨, 到校園裡唱歌, 激動得醒了過來。 老師, 你現在和學生還是那樣嗎?會不會為了成績忘了那時的光景和想法呢?可要堅持下去呀, 那才是學生們嚮往的。 ”

我沒有回復, 因為我不敢。 一則現在安全是頭等大事, 如果把學生帶出去有個頭疼腦熱, 家長找過來是無法交代的;二則高考升學率比拼越來越厲害, 無論家長還是上級, 都不會也不敢冒這樣的危險, 讓你把孩子作為“試驗品”, 但同時也聽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反映:“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

Advertisiment

現在的孩子“被”錯過了本該擁有的生活, 自然也就“被”失去了許多生活的體驗和感悟, 就像一葉扁舟在升學考試的汪洋中飄零著。 如果他們真的是一台學習機器還好, 還可以完全按照家長、學校和社會為他們設定的程式機械地運轉。 但他們畢竟有著自己的想法, 於是各種各樣的逃避和抵抗也就是正常的了。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但這能起到多少實質性的效果呢?反過來想一想, “知難”“恨少”“徒傷悲”不正是在經歷體驗之後嗎?讓他們親自去體驗一下, 還需要我們苦口婆心嗎?當年孔老夫子講“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恐怕也有這個意思吧。

如果要回答本章開頭那些煩惱困惑頗多的家長,

Advertisiment
我想說:“其實教育並不是多麼讓人頭疼的東西,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 教育, 就是帶孩子們一起去體驗、經歷、感受、領悟、品味。 所以才有人說, 真正的教育成果, 就是孩子們學到的知識都忘卻之後留下的。 教學只是知識的傳授;對心靈和靈魂的滋養培植, 才是教育。 ”

說得再簡單點, 其實下面這首歌就是對教育一種很好的描述:暖風輕拂澎湖灣, 白浪逐沙灘, 沒有椰林墜斜陽, 只是一片海藍藍。 坐在門前的矮牆上, 一遍遍幻想, 遍是黃昏的沙灘上, 留下腳印兩對半。

那是外婆拄著杖, 將我手輕輕挽, 踩著落日走向餘暉, 暖暖的澎湖灣。 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消磨許多時光, 直到夜色吞沒我倆, 在回家的路上。

Advertisiment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 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 還有一位老船長。 對於這樣美好的生活體驗, 孩子自然會珍惜;對於一個珍惜生活的孩子而言, 還需要擔心他做什麼不該做的事嗎?

即便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 這對促進他的學習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例如, 他可能會為了欣賞更多更美好的風景, 而想報考旅遊專業;會為了能環遊世界而選報外語專業;也可能為了保護這幅美景——說到底是為了保護他美好的回憶而報考環保專業。 當他的這種心理動機足夠強烈的時候, 學習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而這一切, 都源自當初那種幸福的生活體驗。

本來很多事情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 可現在反倒成了不正常的現象, 過於直接地追求知識和成績,反倒忽略了最普通但也最根本的東西,心智的開發以心靈的缺失為代價,這絕不划算。磨刀不誤砍柴工,家長和孩子在生活中增加瞭解,增進感情,本身就是在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必備的基礎。單說孩子們因為感動和對父母的好感而學習,總比被逼著學習要好吧。

有位網友看了我的初稿後曾發來這樣一段話: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克裡希那穆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所謂的教育究竟含有什麼意義?難道受教育只是為了通過幾項考試,得到一份工作?還是為我們在年輕時奠定基礎,以便瞭解人生的整個過程?獲得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是必要的,然而生命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它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心。去瞭解生活本身,比只是準備考試、精通數學、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過於直接地追求知識和成績,反倒忽略了最普通但也最根本的東西,心智的開發以心靈的缺失為代價,這絕不划算。磨刀不誤砍柴工,家長和孩子在生活中增加瞭解,增進感情,本身就是在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必備的基礎。單說孩子們因為感動和對父母的好感而學習,總比被逼著學習要好吧。

有位網友看了我的初稿後曾發來這樣一段話: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克裡希那穆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所謂的教育究竟含有什麼意義?難道受教育只是為了通過幾項考試,得到一份工作?還是為我們在年輕時奠定基礎,以便瞭解人生的整個過程?獲得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是必要的,然而生命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它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心。去瞭解生活本身,比只是準備考試、精通數學、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