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控力差,心理學家說罪魁禍首就是家長!看完趕緊改

吃飯坐立不定, 吃兩口玩一下, 練個鋼琴, 常常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東張西望、搖頭晃腦, 安靜不了一會, 玩起ipad來, 控制不住自己, 一搶就哭鬧, 寫個作業一直要人監督著, 否者磨磨唧唧。

有媽媽說, 自從當了媽後感覺自己變成了一隻“母獅子”, 每天追著孩子吼。

為何自家孩子的自控力就那麼差呢?

1

父母們的日常行為

先來回想一下, 以前的你是不是這樣做的?

寶寶不吃飯, 你說:再吃一口, 媽媽就給你吃糖(或其他)!

寶寶要跟著出門, 你說:只要你乖乖的, 媽媽回來給你買艾莎!

寶寶纏著你, 你說:你聽話爸爸就帶你去動物園,

Advertisiment
去吃霜淇淋!

寶寶哭鬧時, 你說:你要是不哭了, 媽媽明天就帶你去遊樂場!

……

然而很多時候, 當寶寶真的聽話, 並且對你的承諾信以為真時, 父母卻沒有兌現承諾, 可能因為自己太忙了, 可能認為寶寶不記得了……也許你認為哄(騙)孩子就是這樣的, 不給點甜頭他們根本不聽話, 所以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但是, 久而久之, 你可能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那就是孩子哭鬧時, 無論你怎麼哄他都不相信你了, 依舊哭鬧著要跟著外出;無論你怎麼解釋不可以買玩具, 他始終大哭大鬧, 直到你買了才善罷甘休。

這個時候, 先別忙著埋怨自己生了個熊孩子, 也別責怪孩子的不聽話, 或許你該進行反思了:

孩子情緒易激動, 沒有自控力,

Advertisiment
都是父母“哄”出來的!

2

初級版棉花糖實驗

每次一說到自控力, 必須要提上世紀60年代,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蜜雪兒設計的棉花糖實驗, 得出了一個理論: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他找來數十名3~5歲的孩子, 在他們的面前都放了一塊棉花糖, 並且說:我有事要離開15分鐘, 如果等我回來的時候, 你沒吃掉盤子裡的棉花糖, 我就再獎勵你一塊;但如果你偷吃了, 就沒有獎勵了!結果, 每3個孩子中就有2個吃了糖, 只有1/3的孩子沒有吃, 他們會不斷把糖往後退, 又或者舔上一口, 還有的通過唱歌等動作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14年之後, 蜜雪兒又找到了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做後續調查, 然後發現了那些忍住沒有吃糖的孩子的成績更優秀、更具有競爭力;而吃了糖的孩子則反之。

Advertisiment

看到這裡, 相信你也感受到了, 自控力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自控力一直都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自控力強的孩子, 對成長一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 為什麼那些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吃掉棉花糖呢?

3

升級版“棉花糖”實驗

孩子之所以迅速地吃掉棉花糖, 並不能完全將問題推卸于孩子自控力差, 或許還和選擇與信任度有關係。

再來看一個實驗:

羅切斯特大學的塞萊斯特·吉德改良了棉花糖實驗。 她先將孩子們分為了A、B兩組, 讓他們畫畫。 隨後, 讓她的同事告訴孩子們“你們現在可以用這些舊的蠟筆, 或者稍等一下, 我會去拿一些全新的顏色更加漂亮的蠟筆給你們。

Advertisiment
”過了一會兒, A組的小朋友真的得到了新的蠟筆;B組的小朋友則聽到的是道歉“對不起我記錯了, 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

接著, 他們又用貼紙做了同樣的實驗, A組的孩子依舊獲得了新的貼紙, B組的孩子依舊得到的是道歉。 經過兩次實驗之後, 再進行“棉花糖實驗”, A組的孩子通過率要比B組孩子高出4倍。

聰明的父母已經看出來了, 這不就是第一小點“父母們的日常行為”的實驗嗎?

B組的孩子一直處於期盼——失望的過程中, 這份情緒一直伴隨著他們, 以至於最後選擇不相信!或許, “初級版棉花糖實驗”裡, 有不少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平時就是這麼被“騙”過來的。

你對孩子言而有信, 答應了孩子的事情按時做到, 那麼孩子的自控力就會更強;但如果你常常出爾反爾、欺騙孩子,

Advertisiment
那麼孩子的自控力就會變弱, 甚至不相信大人, 更不會主動去聽大人的話。

4

如何提高自控力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在《自控力》一書中也寫過:自控力可以通過訓練而提升。

那麼, 怎麼訓練呢?

心理學家認為, 自控主要是能做到兩個方面:

1、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2、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從小時候開始!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 大腦中跟自控力相關的系統正在形成中, 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3~5歲這個階段, 相關的系統會發展很快, 大概在5歲左右會開始慢下來, 直到青春期才會發展出更高水準的自控力。

比如, 可以延遲給孩子獎勵, 但一定要兌現孩子的每一次承諾;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提升自控力;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計畫,比如今天卻超市要買哪些東西,和孩子一起商量好來;孩子喜歡吃零食難以控制的話,你要將零食收起來,轉移注意力;做某件事之前,先跟孩子約定好時間,比如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

父母們並不能完全依賴實驗來判斷孩子自控力的好壞,卻可以在平時有意識地提高它。

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提升自控力;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計畫,比如今天卻超市要買哪些東西,和孩子一起商量好來;孩子喜歡吃零食難以控制的話,你要將零食收起來,轉移注意力;做某件事之前,先跟孩子約定好時間,比如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

父母們並不能完全依賴實驗來判斷孩子自控力的好壞,卻可以在平時有意識地提高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