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了?只需做好一件事!

作為家長的我們, 該怎麼辦才好? 孩子究竟是怎麼了?這個問題也曾糾纏過我。 六六小時候是個天使寶寶, 可隨著她一點點長大了, 有段時間越來越喜歡說“不”, 開始上房揭瓦, 開始變身小惡魔, 常常令我失控抓狂。 後來和一位兒童心理教育學的教授聊天, 她告訴我, 面對“暴脾氣”的熊孩子, 其實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給予孩子足夠多的耐心。 你是否也這樣對待過孩子曾在地鐵上碰到一對父子, 倆人都有座, 爸爸低頭刷著手機, 小男孩三四歲的樣子, 開始是安靜的坐著, 時不時喊爸爸, 一看就是覺得無聊了,
Advertisiment
在尋求關注度。
可那位爸爸不怎麼搭理他。 有一句沒一句的回他, 或者乾脆不耐煩的說:“坐著別動, 哪來這麼多話!”

小男孩覺得沒意思了, 開始對著爸爸拉拉扯扯, 力氣用大了, 把爸爸扯疼了, 爸爸直接吼了他一嗓子:“你幹嘛?煩不煩啊!”

小男孩迅速的紅了眼睛, 毫不猶豫的對著爸爸就是一巴掌。 這時候爸爸也怒了, 直接推了他一把:“你找揍呀!”
小男孩沒坐穩直接摔地上了, 如同一頭暴怒的小獅子, 對著爸爸又抓又咬, 大哭大鬧, 圓睜的眼睛裡都是憤怒。
那位爸爸又躲又想去捆住男孩的手, 應接不暇中被小男孩一口咬住手, 疼的直嚎, 啪啪的就給了兒子幾個耳光。
這把小男孩徹底失控了, 兩人打得不可開交, 在爸爸懷裡拳打腳踢,
Advertisiment
地鐵上的人紛紛躲開, 不知道該咋勸這兩父子。
這場鬧劇最後以兩敗俱傷而結束, 兩人都氣喘吁吁, 嘴裡不停說著互相傷害的話。 旁邊人議論紛紛。
只是, 人們總是看別人都明明白白, 擱自己身上就常常控制不住情緒了。 回頭想想, 咱們是否也曾以這種生硬不耐煩的態度對待過孩子呢?當她們的情感被傷害了, 以著憤怒仇恨來反擊我們的話, 我們會覺得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壞, 但是, 我們是否反省過之前對孩子的忽視, 是否會檢討一下我們的耐心是不是不夠呢?
有暴躁不耐煩的父母, 孩子, 還能指望如綿羊一般溫和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
家長自己都做不好情緒管理, 還能要求孩子嗎?

孩子的情緒其實很好滿足的,

Advertisiment
但是她們想要的, 絕對不是我們的不耐煩。

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呢氣頭上的我們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 可是冷靜下來想想, 估計她們也挺委屈的。 誰會好端端的莫名開始發脾氣呢?任何一種情緒都有由頭, 大人如是, 孩子也一樣。 忽然暴躁起來的孩子, 很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1:身體不適很多時候, 孩子發脾氣可能會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累了, 困了, 肚子疼或者頭暈, 一些身體上的不適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比較敏感。

2:需求被忽略在家陪孩子玩, 自己卻在刷手機;帶孩子出去玩, 自己還在刷手機。 孩子遇到問題了, 一次次的投來求助的信號, 卻都被我們遮罩了。 情緒上得不到關注和照顧,
Advertisiment
常常是引起孩子發脾氣的最主要原因。

3:有樣學樣《西爾斯親密育兒》中就曾經提到過,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 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 家長脾氣暴躁, 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面對忽然而來的小脾氣, 咱們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 尤為重要。

對策很簡單, 只有一個當孩子脾氣越來越壞的時候, 只有一個辦法可以破解, 那就是耐心, 如果不行, 那就再耐心一點。 孩子小的時候, 哪怕只是路邊的螞蟻, 也許都會有著莫大的興趣, 蹲在那邊拿著小棍子戳戳玩玩。 可是, 看慣世間光怪陸離的我們, 能領略到這些螞蟻的忙碌和孩子的樂趣嗎?能平心靜氣的停下匆忙的腳步,

Advertisiment
等候她們心滿意足的站起來嗎?我們是不是都曾經覺得這個沒意思, 催促孩子去做我們規劃的事情。 於是, 孩子玩的不開心, 開始鬧情緒, 我們卻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一天的忙碌辛苦回到家, 對什麼都不耐煩, 甚至於連基本的交流都是冷言冷語。 孩子有一點小需求, 我們非但不滿足, 還嫌她鬧騰訓斥她。 雖然事後總會後悔, 尷尬, 但是, 傷害已經造成。 孩子, 總是最最敏感的, 她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模仿, 不分對錯的接納。

當她的行為方式變成了一種習慣了, 變成了我們眼中那個愛發脾氣, 愛大喊大叫, 稍有不順心就扔東西的小孩, 於是, 我們給她們貼上一個標籤-“壞脾氣的小孩”。 對於孩子, 這樣並不公平。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 當她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的方式方法會不一樣,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耐心。耐心的觀察分析他們哭鬧的原因,耐心的回應,耐心的給與安慰,共情。 當然,這個過程會是很漫長,很熬人,甚至往往我們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我們一直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

當她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的方式方法會不一樣,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耐心。耐心的觀察分析他們哭鬧的原因,耐心的回應,耐心的給與安慰,共情。 當然,這個過程會是很漫長,很熬人,甚至往往我們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我們一直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