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一位媽媽向我慨歎:當媽的都像我這麼累也夠煩的……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家長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非常焦慮?

而大多數的家長呢, 對孩子、對教育, 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猛然意識到, 趕緊管一下, 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 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 十五年後的婚姻, 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 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 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 孩子有問題, 就關注多一些, 沒有明顯的問題, 便關注得少。

對孩子的教育, 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

Advertisiment
對於該做什麼, 不該做什麼, 做得夠不夠, 自己心裡也沒底。 因此, 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 就缺少了一份確信。 不確信, 就會慌張。

那麼, 為什麼許多媽媽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 結束了讀書生涯, 有了工作, 有了家庭, 有了孩子, 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 便放棄了自我探索。 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 看上去悠然自在, 輕鬆灑脫, 生活穩定, 令人羡慕。

其實, 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 而是擱置在那裡。 打個比方, 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 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 到頭來, 付出的不是更少, 而是更多。

“四十歲死, 八十歲埋”?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 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 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

Advertisiment

發現這個年齡的人, 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 要麼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 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 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 讀來讓人倍感淒涼。

當然, 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 也不是錯誤。 不過, 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 憑藉這張地圖, 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

地圖準確無誤, 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 知道要到什麼地方, 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 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 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 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

Advertisiment
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

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 對於新的資訊和資訊, 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 似已疲憊不堪。

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 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 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 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 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 與他人的關係, 與世界的關係。 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 那麼, 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退縮, 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 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卻放棄了內在探索, 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 不是去化解, 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 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 在家人面前, 就算任性為之,

Advertisiment
也會獲得包容。 對世界的看法, 則保持不變, 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 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係。 派克的另一句話, 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 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如果說, 大部分情況, 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 那麼, 孩子的到來, 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 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 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 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 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他來到這個世界上, 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

Advertisiment
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 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 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 我不會去探索, 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 現在, 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 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 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 對自己不滿意, 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 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 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 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 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

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

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慶倖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品質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

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

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

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

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慶倖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品質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

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

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