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教育體現父母的修行

我們乖乖分析了一個家庭的依戀關係問題, 不少學員都來參與討論。 事實上, 很多人都沒能在成長中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統計表明, 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在人群中大概只占59%, 回避型的依戀關係大概占25%, 焦慮型和恐懼型的依戀關係各占8%。 依戀關係導致的普遍性的問題有哪些, 該怎麼處理呢?

對外物的節制

曾經有位先生很無奈地找我諮詢, 他說根本不敢把銀行卡放在妻子手裡, 因為一天之內就會被她刷透支。

現在有不少孩子患肥胖症, 他們胖起來的主要原因就是飲食無節制, 就好像感受不到飽一樣。

Advertisiment
我也曾到醫院看過一個念高二的女孩子, 她患了厭食症, 住院兩個月, 體重才增到80斤, 已經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了, 這是另一種極端反應。

我們能從一個人對外物的索取中, 看到他內心的狀態。 比如, 很多孩子內心得不到滿足時, 就通過吃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食物對他們來說, 更是心理上的撫慰劑。 有成癮行為的人大多都在依戀關係上出現了問題, 依戀關係正常的人對食物、衣服等外物的索取是有節制的。

肥胖兒童往往過分依賴家庭, 不喜歡與人接觸, 害怕批評, 自我評價很低, 而且越是如此越通過吃來緩解焦慮。 肥胖症孩子的父母找我諮詢時, 我都會建議他們加強孩子和母親的依戀關係, 讓孩子從內心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Advertisiment
這樣他們才能逐漸跟人產生健康的互動, 同時也得到更多的樂趣, 否則他們還是會通過食物等外物的過度刺激, 來滿足內心的需要。

尊重與控制

最近我們在對大三學生的調查中發現, 他們有著非常嚴重的迷茫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 他們習慣於讓別人來解決問題, 因為父母對他們的生活給予了太多安排, 他們很少能作為獨立的個體去決定些什麼, 因此產生了過度依賴。

舉個普遍的例子, 國內的孩子幾乎都是被把屎把尿長大, 這能幫助孩子形成有規律的排便習慣,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 這也剝奪了孩子用生理感受自主決定排便的權利。 我兒子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在把尿的時候只要他抗拒, 我就會放棄。 兒子8個月的時候, 正是夏天, 他總扯尿不濕, 我意識到他很不舒服, 就脫掉了, 這一天洗了20多條褲子。 可我逐漸發現, 他竟然在排便的時候有下蹲的動作了, 因為濕的褲子貼在身上很難受。 後來, 我給他買了一個小馬坐便器, 引導他蹲坐在上面排便。 再後來, 這個小馬被放到了衛生間。 經過多次引導, 兒子逐漸知道方便時要去衛生間找小馬。

如果對孩子干預過多, 時間長了, 就會給他傳遞這樣一個資訊:我不需要做些什麼, 等著安排就可以;父母為我做的都是應該的。 這種想法非常可怕。

怎樣才算不干預?我做過的諮詢中, 有位年輕的媽媽做得很好。 在孩子七八個月的時候, 她發現聽某一種類型的樂曲時,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肢體甚至眼睛都會跟著做出一些反應。 她覺得突然不給孩子聽, 或者聽太多都不太好, 但怎麼才算適度呢?她通過觀察孩子的反應和情緒來判斷。 現在孩子3歲多, 音樂天賦更加顯現出來, 對不少樂器都有興趣, 但媽媽並沒有挑某種樂器讓他學, 只是常帶他感受音樂氛圍, 認識更多樂器。 孩子得到了音樂的滋養, 而且可以自主選擇, 他的想法得到了充分尊重。

建立良好的母嬰依戀

簡單來說, 母嬰依戀就是孩子出生後, 和母親建立了怎樣的關係。 這種依戀關係會穩定地延續下去, 影響他與人交往的能力。 母嬰依戀關係良好的寶寶會認為人與人是能夠互相信任和幫助的, 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孩子一歲以內, 媽媽最好盡可能地陪伴和照顧孩子, 同時要對孩子的需求有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舉個例子, 當孩子哭鬧時, 媽媽要積極地回應:“媽媽看看寶寶怎麼不舒服了?”除了熱情、溫和的語言, 還要有積極的身體互動、目光接觸, 雖然孩子聽不懂你說的話, 但他能感受到媽媽的愛。 如果這樣回應:“剛吃飽, 你怎麼又鬧了?”或者看孩子沒什麼大問題, 就忙其他事, 不做眼神和身體互動, 抑或是用嚇唬的辦法:“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沒有被接納, 不利於建立正常的母嬰依戀關係。

良好的依戀關係, 家庭成員間良性的互動, 這些穩定的親密關係能給人帶來安全感, 父母本身也需要從這樣的環境中得到滋養, 以便有更多能量和熱情養育孩子。

孩子像一面鏡子,他映射的都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孩子的教育,本質上體現的是父母的內在修為。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重視依戀關係,檢視並修復自己的問題,同時注意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以便有更多能量和熱情養育孩子。

孩子像一面鏡子,他映射的都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孩子的教育,本質上體現的是父母的內在修為。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重視依戀關係,檢視並修復自己的問題,同時注意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