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五大“底線”不得觸碰

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 都有自己的“底線”。 這個底線是一切火山爆發之前的最低限度, 萬不可超越。

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線, 社會有社會的底線, 公眾也有公眾的底線, 不然大家不會將目光放在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的兒子身上, 也不會產生那麼大的輿論了不是嗎?話題拉回到父母與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挑戰了他們的底線, 就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從而故意和大人對著幹。

那麼, 孩子們都有哪些“事”是家長不能觸及的底線?

底線1 隱私的“事”

家長不要公開暴露孩子的隱私, 不能當眾說寶寶尿床, 也不能把寶寶和你說的私密話抖出去,

Advertisiment
孩子可能說不喜歡某個人, 也可能說長大後與某某結婚等。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小, 說給別人聽也無妨。 當眾暴露孩子的隱私, 既傷了其自尊, 又會讓他缺乏安全感, 也不再信任你, 融洽的親子關係被扭曲, 不利於以後的家教。

底線2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騙, 比如, 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紙包好騙小孩子說“好吃”, 小孩子真吃了, 大孩子哈哈大笑, 小孩子方知上當受騙。 家長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這件事, 既讓孩子感到難堪、後悔, 又讓他感到人心複雜, 不敢與人交往。 被愚弄的事, 家長不能拿出來嘲笑孩子, 否則會讓孩子憎恨那個騙他的人, 並對家長產生不滿。

Advertisiment

底線3 被打罵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錯, 家長打罵了他, 如今又在別人面前提起, 甚至把打罵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來, 無形中造成了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被打被罵, 對孩子來說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往事再提, 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會增加孩子對家長的反感, 孩子可能會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底線4 出糗的“事”

在成長的過程中, 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 比如, 穿衣分不清正反面, 說話口齒不清, 總分不清“灰”和“飛”, 登臺唱歌忘詞, 等等。 出洋相的事家長不應再提, 否則, 會讓孩子感到尷尬, 也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糗事當笑料, 家長一笑了之, 孩子卻可能耿耿於懷。

底線5 幹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 一般孩子都能幹好而自家孩子卻幹不好,

Advertisiment
比如2歲了還不會走路, 3歲不會開童車, 5歲不會搭積木, 6歲不會吃魚, 等等。 這些事孩子沒幹好, 可能是因為自家孩子發育比同齡人慢半拍, 這是正常現象。 如果過分渲染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對自己進行消極的暗示, 給自己貼上“低能兒”的標籤, 從而影響今後的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