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畫畫時,千萬不要和他說這樣的話!

在孩子藝術探索的道路上給予鼓勵和支持是必需的, 但僅僅給他們創造藝術空間, 提供藝術材料是不夠的。 如何與孩子互動, 用什麼方法聊聊他們的作品同樣重要。 接下來讓家長瞭解, 自己用怎樣的態度和言語跟孩子交流, 能對孩子的創造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母和孩子若是能進行有效、積極的溝通, 有助於兒童自信心的培養, 同時可以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詞彙, 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體驗, 也能使孩子們對藝術保有激情和興趣。

當孩子給大人展示新畫作的時候, 許多家長要麼想都不想,

Advertisiment
直接說“好漂亮的畫”, 要麼問“你畫的是什麼啊”, 也有的就在那兒猜, “看起來像火車啊”, “是恐龍麼?”。 父母或許是出於好意, 但其實這樣的溝通方式並沒多大作用。 每一幅作品都可以用“漂亮”來形容, 那麼說“漂亮”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那根本就算不上“漂亮”。 譬如孩子生氣時, 憤怒地揮起畫筆, 在畫紙上留下一道紅線, 或畫了些陰森可怖的圖案?“漂亮”“真好看”“美極了”, 家長和老師們經常使用這些詞彙, 然而實際上它們的意義空泛, 頻繁的使用正說明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措辭。 我們都該明白, 用一種積極、有助益的方式和孩子對話, 聊聊藝術, 是我們的必修課。

如果你問孩子畫的是什麼, 實際上就是默認你並不知道他畫的是什麼。 而孩子的小腦袋會覺得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因此他會失望、會沮喪, 心想“難道只有我知道畫的是什麼?”更糟糕的是, 他會質疑自己的繪畫能力。 有時候孩子並沒有畫什麼具體的東西, 家長一廂情願地猜測也是不好的。

事實上, 幼兒早期的作品通常是抽象的, 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筆、紙、各種材料和工具讓孩子們躍躍欲試, 他們會想:“這些東西都沒玩過, 幹嗎不試試看呢?”孩子拿起筆來畫些東西, 可能僅僅是出於樂趣—試著拿起筆, 在紙上留下圖案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 年齡小的孩子尤其享受這個過程, 他的小腦袋尋思著:“把顏料弄到紙上會發生什麼呢?”而並不去仔細想“這些看起來像什麼呢?”無論是大刀闊斧還是小試牛刀,

Advertisiment
他們自己都覺得很開心。 可一旦大人問“畫的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 困擾則隨之而來。 原本可以隨意塗塗畫畫, 任意選擇稱心的顏色, 現在呢?孩子從中得到的樂趣大打折扣。

大人們還總愛瞎猜。 “你畫的是小雞嗎?”非常遺憾, 孩子的答案和你的猜測相去甚遠, 不是小雞, 而是一隻怪物, 很友好的怪物(這是我曾經犯下的錯)。 孩子對你看不出來失望之極, 並進而懷疑自己的藝術能力。

我們只是需要用一種更具建設性的和開放性的方式和孩子聊聊, 以便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同時幫助孩子們理清楚創作思路。 父母若是能對孩子的創作過程和作品進行細緻的描述, 他們總有一天也能如此清晰地表達自己。

談談你所看見的

Advertisiment

孩子作畫的時候是潑辣型、狂放型還是拘謹型?可以這樣說:“哇哦!今天是個大工程啊!”他畫畫時有沒有揮動整個胳膊?那你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勁頭十足啊!整個身體都用上了!”孩子用的畫筆是粗的還是細的?畫的是點還是圈?選的什麼顏色?顏色混到一起了嗎?試試這麼評價:“哇, 紅色上面蓋的黃色啊。 兩種顏色混起來是什麼顏色?橙色, 對不對?”

家長可以不僅僅談談孩子在做什麼, 還可以談談顏色、形狀和圖案樣式。 仔細觀察孩子的畫, 你能看見什麼?如果是一大片紅色, 上面散落些藍色點點和綠色的漩渦, 你可以說, “這幅畫有一大片紅色啊”, 或者, “畫這些藍色的點點和綠色的漩渦挺好玩吧”。 家長大可不必一直站在邊上評頭論足,

Advertisiment
像實況轉播一樣。 不過如果你真的想說些什麼, 評述孩子畫畫的過程和你所看見的東西這兩種方法, 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這兩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學步期兒童, 因為他們尚未有足夠的詞彙量和語言能力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學齡或大點的兒童, 讓他自己講講作品是個不錯的主意。

讓兒童自主講述

我們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恐怕就是:“你能給我講講這幅畫(雕塑、剪貼畫等)嗎?”這句話簡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 瑪雅可以非常細緻地描述自己所創作的東西, 並且能配一個相關的故事。 我有時候飛快地把故事記在本子上, 這樣就不會忘記了。 其他時候我就緊靠著瑪雅坐下來, 一邊聽, 一邊時不時地插句嘴, “哦”“是這樣啊”“明白了”,或指著她沒有講的部分問,“那這些是什麼呢?”這個過程太幸福了!作為一位母親,我渴望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我也欣喜地看到孩子越來越會講故事,並被她們的專注和認真所感動。

我們應知道,兒童會賦予同樣的作品不同的意義,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他跑來告訴你,這是鳥媽媽和小鳥寶寶,過些日子,他又說這是刺蝟奶奶。這還會是一個黑漆漆的山洞裡躲了一隻害怕的小熊,到了明天,就變成一間房子,裡面住了只小狗。孩子跟你談論他畫的大山,可你明明記得昨天他說的是過山車啊,這時候不用驚訝,孩子就是這樣。

對於兒童的作品,尤其是學齡前及稍大點的孩子,另外一個最好的評價方式就是:“你畫得非常認真!”這樣的表揚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認可,特別是孩子花了較長時間完成的作品,更應給予鼓勵。

“哦”“是這樣啊”“明白了”,或指著她沒有講的部分問,“那這些是什麼呢?”這個過程太幸福了!作為一位母親,我渴望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我也欣喜地看到孩子越來越會講故事,並被她們的專注和認真所感動。

我們應知道,兒童會賦予同樣的作品不同的意義,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他跑來告訴你,這是鳥媽媽和小鳥寶寶,過些日子,他又說這是刺蝟奶奶。這還會是一個黑漆漆的山洞裡躲了一隻害怕的小熊,到了明天,就變成一間房子,裡面住了只小狗。孩子跟你談論他畫的大山,可你明明記得昨天他說的是過山車啊,這時候不用驚訝,孩子就是這樣。

對於兒童的作品,尤其是學齡前及稍大點的孩子,另外一個最好的評價方式就是:“你畫得非常認真!”這樣的表揚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認可,特別是孩子花了較長時間完成的作品,更應給予鼓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