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並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生病牽動著全家人的神經, 生怕有什麼意外。 其實, 生病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父母無需過於緊張。 寶寶一旦生病了, 家長就會要求醫生為其打針、輸液。 殊不知, 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那麼寶寶生病該怎麼辦呢?生病用藥要適可而止, 不要過分用藥把寶寶本身的抵抗力也“殺死”……

人的健康狀態可分為健康、亞健康、疾病三種。 最和諧生命的狀態就是健康。 健康的標準因年齡、性別、民族等等而異。 診斷不應僅僅是找疾病, 還得找人體自身抗病能力的積極因素。 健康要維護, 亞健康要調理, 疾病則防重於治。

Advertisiment

孩子生病是在正常不過的事, 可是父母卻不這麼認為。 生長和患病相伴隨合稱為長病。 孩子長一次病就長一次抵抗力, 長一次病就長一次心眼, 長一次病就長一次身體。 有一次病也不生就長大了的人嗎?孩子長病, 最痛苦的往往孩子的親屬。 患兒親屬的痛苦, 可表現為焦慮、恐懼、無助、偏執、任性、過激行為等等。

看病易鬱悶, 看長則開心!長與病一起看就歸於平靜。 患兒親屬對孩子長病的反應採取理解與同情的態度, 給予適當的安慰與幫助;長病有一個過程, 時不可違, 患兒親屬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因病而出現一些退縮行為的康復由孩子來完成, 患兒親屬不要揠苗助長。

疾病也有好多種類。 有些疾病可自愈, 有的疾病醫學不能治癒。

Advertisiment
關鍵在於分清治與不治, 可治與不可治, 能治與不能治。 疾病可自愈, 如嬰幼兒急疹, 就要充分發揮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 靠自身的抗病能力恢復健康, 這是最基本的方法!

疾病可治癒, 則適時恰當地治療和護理可以扶助正氣, 補偏救弊。 三分治七分養, 可起到醫藥技術所達不到的治療效果。

疾病如果醫學不能治癒, 無論是選擇告知實情, 還是對其隱瞞實情, 孩子都必須學會承受, 必須學會面對, 必須學會堅強。 中醫學追求的是執中致和, 勿太過、勿不及, 目的是實現生態和諧———人體自身精、氣、神、形的和諧, 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

既然孩子的成長和生病是想伴隨的, 父母也就不要那麼操心。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生病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生病後總是希望孩子吃了藥就會好, 但如果在給孩子服用了藥兩三天后還不見好轉轉, 就不要再耽擱了, 父母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 還有, 孩子發高燒或劇烈腹瀉或嘔吐, 都需要及時去醫院, 由醫生來診斷並開處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