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沒朋友怎麼辦?

最近有不少寶媽留言都提到關於孩子沒朋友的問題

孩子說沒有朋友和他一起玩, 問他又什麼都問不出來

有時候看著孩子和小朋友們玩著玩著就吵起來了, 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總是強迫別的小朋友, 結果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交朋友的問題

為什麼問孩子什麼都問不出來?

這是個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 表達能力是有限的, 我們要多些耐心和猜想才能還原事情的真相(猜想基於平時對孩子細心的觀察和瞭解)。 溝通不暢、問不出來通常是因為:家長容易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

Advertisiment
或是急躁的情緒與孩子談話

與孩子溝通或問事情, 切忌帶著評價和情緒

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價孩子的行為, 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抗拒情緒, 如果成人再強勢些, 孩子可能就會無法辯解、甚至不願辯解。 反正我也說不過你, 反正你也不相信我, 反正你早就這麼認為, 反正……那就這樣吧

帶著情緒問, 會令孩子分心去面對大人的情緒, 特別是常愛發脾氣的家長, 孩子會提心吊膽想著該如何說, 才能逃過這一劫、避免大人又沖自己發火, 這樣就無法坦然如實的描述事情的真相與原由了

與孩子溝通, 自己首先要是客觀的、平和的, 如果帶有情緒, 就等到情緒平靜下來再去。 總是帶著評價和情緒去與孩子溝通,

Advertisiment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便會對你關閉起來, 不願意在與我們溝通

“共生狀態”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種情況較常見於老人帶孩子, 當然媽媽也會有的, 就是從小開始就各種代勞、攙和, 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能看到家長的的參與, 孩子基本沒有任何獨立嘗試、體驗的機會。 包括但不僅限於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家長都跟在旁邊如連體人一般時常參與介入……孩子的獨立性及各種能力成長的機會, 就這樣被無聲無息的剝奪了

孩子們鬧矛盾時, 不要急著去做仲裁者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遊戲的過程中, 出現了矛盾、糾紛, 甚至可能是身體碰撞造成的一些輕微傷害, 父母都不要急著做一個仲裁者, 跑去評論誰對誰錯,

Advertisiment
誰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

你可以觀察看看, 孩子們自己會如何處理解決

我們首先要明白, 我們不可能如共生體一樣隨時隨地的在孩子身邊, 他總有要自己要去面對、解決問題的時候, 而孩子的成長也需要這種體驗、感受和經驗。 有時候耐心的等一等、看一看, 或許你就會發現孩子之間的事情, 很多時候是不需要我們去參與的, 你的參與反而有可能令矛盾升級

同時這也是很好的瞭解孩子的機會, 他是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為什麼會發生矛盾, 發生了矛盾他如何處理的, 是什麼導致了小朋友們都不愛和他玩?這些問題和疑惑都可以在平時細心的觀察中找到答案, 並借此找到問題的根源和改善方法

Advertisiment

另外, 如果真要介入可以做為一個旁觀者幫孩子們‘描述’清楚過程, 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這樣可以令身在其中的孩子們看清楚, 真相有時候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那樣, 很多時候矛盾都是由溝通和誤會造成的

只有當我們家長不急著去做仲裁者, 孩子才能有機會成長出與人交往、相處時的社交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妥協、修正、理解、合作等等

你強迫孩子, 孩子就學會了強迫

比如說吃飯的問題、穿衣服的問題等, 家長出於自己的認知經驗或是一些習慣規矩, 或是認為自己的要求才是為孩子好才是正確的, 經常會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 不惜威逼利誘、不顧孩子的感受, 最終也要達到目的

Advertisiment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 孩子是被強迫的、感受被忽視的, 他的這種感覺為他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呢?強迫別人是可以的、被允許的, 只要是我認為對的、好的、為比人好就行, 我可以強迫我的朋友、他人……

這只是從強迫一方面來說, 另外還有如說話的語氣、態度、表情等。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經常呵斥、命令更多些, 還是和聲細語的與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更多;是常對著孩子皺著眉頭沉著臉, 還是笑意更多一些;是常對孩子的言行表現出不屑一顧、無關緊要, 還是重視、關注更多一些?

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 即孩子的行為方式, 所有我們日常中那些不經意的、習慣性言行方式, 都是在一點一滴的教育著孩子, 成為你的樣子

內心的力量來自於接納

當孩子說沒朋友時,我們不要急著去評論他的好壞,及行為方面的對錯,只需看到他的情緒,他傷心,向你抱怨、傾訴,可以回應他:你一定很不開心、你希望能和xx他們一起玩……

我們只需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即可,無論你有沒有朋友,媽媽都一樣愛你,我既不會否定、訓斥你,更不會逼迫著推你出去,勉強你和別的小朋友玩。你現在沒做好,我相信只是你還沒準備好……

我們可以想一下,孩子去外面找小朋友玩,由於某方面原因沒能玩到一起,本身他內心已經很受挫了,回來後爸爸媽媽再指點說教一番,孩子會是什麼感受?反復這樣幾次後,他還是否有勇氣和信心再去願意嘗試和體驗這種感受?他會有負擔,他從外面受了挫,回家後還不能說、不敢說,不然還要面對父母的情緒和壓力

反之,當他在外面受挫後,回來爸爸媽媽能看到他的情緒,感受到他的感受,他的那些負面情緒和挫敗感沒有被壓抑進內心及潛意識裡,而是正常的釋放了出來,重新獲得了內心的力量,他下次還會敢於去嘗試,去體驗、去探索更適合自己的方法,他的能量都用在了自身能力的成長上面,而沒有消耗在其他地方

但凡在群體中可以怡然自得的孩子,通常都是被愛滋養浸潤出來的,平時總是被肯定、鼓勵,充滿了自信、勇氣;父母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令孩子懂得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當孩子說沒朋友時,我們不要急著去評論他的好壞,及行為方面的對錯,只需看到他的情緒,他傷心,向你抱怨、傾訴,可以回應他:你一定很不開心、你希望能和xx他們一起玩……

我們只需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即可,無論你有沒有朋友,媽媽都一樣愛你,我既不會否定、訓斥你,更不會逼迫著推你出去,勉強你和別的小朋友玩。你現在沒做好,我相信只是你還沒準備好……

我們可以想一下,孩子去外面找小朋友玩,由於某方面原因沒能玩到一起,本身他內心已經很受挫了,回來後爸爸媽媽再指點說教一番,孩子會是什麼感受?反復這樣幾次後,他還是否有勇氣和信心再去願意嘗試和體驗這種感受?他會有負擔,他從外面受了挫,回家後還不能說、不敢說,不然還要面對父母的情緒和壓力

反之,當他在外面受挫後,回來爸爸媽媽能看到他的情緒,感受到他的感受,他的那些負面情緒和挫敗感沒有被壓抑進內心及潛意識裡,而是正常的釋放了出來,重新獲得了內心的力量,他下次還會敢於去嘗試,去體驗、去探索更適合自己的方法,他的能量都用在了自身能力的成長上面,而沒有消耗在其他地方

但凡在群體中可以怡然自得的孩子,通常都是被愛滋養浸潤出來的,平時總是被肯定、鼓勵,充滿了自信、勇氣;父母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令孩子懂得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