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的事情你知道嗎?

孩子小的時候, 都是由父母和一些長輩相伴相隨的, 但是當孩子長大了之後, 逐漸的獨立起來了, 父母也就不會一直陪伴著孩子了, 但是孩子不僅是身體上的成長, 心理也經歷了一次成長, 也就會恐懼, 那麼, 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呢?

一、1-6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嬰兒在早期, 聽覺是較為敏感的。 孩子們天生都害怕巨大的奇怪的聲音。 但偶爾一兩次的刺激, 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兒哭泣時, 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 避免連續讓寶寶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

二、6-9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

Advertisiment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 在某個環境, 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 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 因此, 在這一時期, 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 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 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 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 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 因為嬰兒在這時已經對高度產生感知。 到了九個月, 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 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 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 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 不過, 隨著嬰兒年齡地增長, 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 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三、12-24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Advertisiment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 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 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 取決於許多因素, 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 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 認知水準, 性格特點, 母親與孩子關係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 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 與監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 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 環境是否熟悉, 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 通常, 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 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 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 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由此可見, 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為重要。 同時, 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

Advertisiment
比如, 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 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 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 讓孩子心理有底。

四、2歲以後寶寶害怕什麼

在進入第二年後, 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 對於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 讓位於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求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 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 一般來說, 這些恐懼在四歲時達到高峰, 並且在四到六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峰, 此後高峰開始下降。

五、6-12歲寶寶害怕什麼

在6-12歲期間, 恐懼大多與學校, 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 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 對於損傷, 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

Advertisiment
在這個時期, 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 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 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 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孩子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生長階段, 總是孩子的心理, 心理上的成長還不是發育的很成熟, 這就需要父母的開導和寬慰, 不要因為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話就忽視, 很可能這件事情會成為孩子的陰影呢, 所以, 父母也要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