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掰手指數數 家長到底該不該制止

在家長的世界裡總是充滿條條框框, 自認為孩子“應該這樣做, 而不應該那樣做”, 家長用成人的視角指導孩子成長, 教育孩子成人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孩子以下這些行為, 家長最好不要制止, 以免對孩子成長發育不利。

6歲前孩子掰手指數數 別制止

在3-5歲這個階段, 孩子可學習數字的加、減計算, 但一般還離不開借助具體的實物進行運算。 這時, 適當運用手指等實物進行教育, 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依靠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認知來增加認識, 對數量的感性經驗越豐富, 就越有利於幼兒形成抽象數概念。

Advertisiment
該階段的孩子, 對於心算這樣的“憑空想像”是很困難的, 這階段裡孩子出現掰手指的現象是正常的。 如果家長對此表現得過分敏感, 予以嚴厲制止, 反而可能影響他們用更直觀的方式掌握運算方法。

孩子追求完美 別制止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完美敏感期”, 即做事情講究完整性。 在他們的設想中, 事情應該是這樣辦, 一旦他們設想好的東西被打斷, 便不願接受。 這是他們從初步建立計畫做事的意識, 到掌握較強的思維能力的一個過渡。 這時家長在給予必要的指導時, 不妨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寬容一些。 這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孩子實施小破壞 別制止

經常能夠遇見孩子將家裡的東西拆開或是毀壞,

Advertisiment
家長看到孩子這種破壞行為往往都是試圖制止孩子, 其實, 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時候, 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的智力發育, 需要不斷地資訊刺激, 他們四處探尋各種事物來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 從成人的角度看, 他是毀壞了一件物品, 而實際上孩子從中調動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 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資訊。 所以, 父母不可輕易阻止孩子的探索過程。 對的確不能讓孩子嘗試的事情, 也要儘量向孩子說明道理, 並找出替代的事情給孩子做。 如果父母經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 孩子就會漸漸地失去好奇心, 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孩子重複一件事 別制止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 就是同一個故事, 孩子重複聽好多遍還是會繼續要家長講給他聽,

Advertisiment
對此很多家長不解, 孩子都非常熟悉的故事為何還要反復呢?認為這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 不如開始一個新故事對孩子意義大。

重複是孩子學習的一個特點。 孩子的智力發展, 不是知識在頭腦中的堆積, 記住知識本身, 而是通過刺激、記憶來促進腦部的發育。 孩子的智力在發展的過程中, 需要大量的重複作為力量, 當重複到達了一定程度時, 新的狀態就會爆發出來。 另外, 孩子在聽熟悉的事物時, 對事物的預見會給他們帶來信心與安全感。

孩子粘著家長 別制止

有些家長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很小的就讓其自己吃飯、穿衣, 甚至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不讓孩子粘著自己。

Advertisiment
家長為了孩子能夠獨立自主所做出的事情可以理解, 但是孩子粘著父母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 他們從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親情, 認識世界。 經過了這一階段, 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起健全人格。 從心理發育上說, 孩子粘父母, 並從父母那裡獲得相應的重視, 有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 家長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為舉動, 應該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 科學地撫育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