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才能突出 培養方法是關鍵

要想孩子才能突出, 父母的培養方法是關鍵。

就拿孩子學琴來說吧~

母親每天總是催“練琴!”“練琴!”, 然而, 如果孩子心不在焉, 母親就是喊破嗓子也無濟於事。 因此, 創造一個練琴的氣氛才是練好琴的先決條件。

母親反復催快練琴去!”孩子卻覺得每天都是這一套, 很不愉快。

母親越說“練琴!練琴!”孩子的情緒越發抵觸, 練琴時還老想出去玩, 以擺脫那種不愉快的氣氛。

請記住這樣一個原則:沒有訓練次數是培養不出能力來的。 把嬰兒帶到阿拉斯加去, 住一個月不成。 住上一年、二年、三年, 身體才能逐漸養成適應阿拉斯加寒冷氣候的能力。

Advertisiment

為了進行反復練習, 就必須創造條件, 使孩子對反復本身產生興趣, 而不是形成精神負擔。

如果讓孩子練小提琴, 可取的方法就是母親每天讓孩子反復聽幾遍準備讓他練習的樂曲。

聰明的母親可以把曲子錄到磁帶上, 反復放給孩子聽。 這樣, 即使孩子在屋子裡幹別的, 也能讓他自然而然地聽進去。

在反復聽的過程中, 曲子就會滲透到兒童的腦子裡。 不僅耳朵, 連皮膚也能感覺出曲子的旋律。

經過這樣練習後, 再把孩子帶到小提琴班, 去聽其他孩子拉的曲子。

如果孩子已經長到三歲, 母親要先用孩子用的小提琴, 端端正正地學著孩子拉琴的樣子拉琴。

一首短的曲子就可以了。 母親在學會拉這一首曲子以前,

Advertisiment
可以讓孩子在旁邊玩著。

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 孩子的心理有什麼變化呢?孩子一定會這樣想:“與自己一樣大的孩子能拉琴。 那首曲子自己也記住了。 但自己不拉, 只是媽媽一個人拉, 這不好, 自己也要拉拉看。 ”

於是, 孩子就會產生拉琴的衝動, 開始動手拿母親拉的小提琴。 做到這一點就算達到目的了。 練習小提琴的靈感, 即接受小提琴的能力, 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 準備工作完成了。

母親問:

“你也想學小提琴嗎?”

“我想學。 ”

他一定這樣回答。

“那得好好學呀。 ”

“給你請個老師吧”。

“嗯。 ”

這樣, 學琴就成了孩子自發產生的要求。 如果孩子自己沒有主動學習的願望, 而硬逼著他去練, 這種教育方法太笨拙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