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成績不好 多半是學習習慣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提問的習慣, 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沒有尊重老師的習慣, 很可能課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 很可能撿起這個知識點, 丟了那個知識點……

對於家長來講, 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 再談成績。

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就學習過程而言, 教師只是引路人,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 學習中的大量問題, 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 通過閱讀教科書, 可以獨立領會知識, 把握概念本質內涵, 分析知識前後聯繫,

Advertisiment
反復推敲, 理解教材, 深化知識, 形成能力。

提前預習, 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 提前預習教材, 自主查找資料, 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 發現疑難問題, 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 掌握聽課的主動權, 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專心上課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 專心聽教師講課, 認真聽同學發言, 抓住重點、難點、疑點, 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 也還是要認真聽, 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 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並在這過程中, 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認真觀察, 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 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

Advertisiment
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 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 逐步養成觀察意識, 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 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 “觀”是看的意思, “察”是想的意思, 看了不想, 不是真正的觀察, 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 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 要善於提出問題, 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 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 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 提出問題, 思考問題, 回答問題, 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 而應該批判地吸收,

Advertisiment
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善於提問的習慣

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 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 問同學, 問家長。 學問、學問, 學習就要開口問, 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 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 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 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 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 展開討論。 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 彌補自己的不足, 象蜜蜂似的, 不斷吸取群芳精華, 經過反復加工, 釀造知識精華。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 或是應付家長。

Advertisiment
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 態度不端正, 採取“拖、抄、代。 ……等等”, 會做的馬馬虎虎, 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 簡單的是會而不對, 複雜的對而不全, 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 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 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 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孩子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 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 學會抓字眼, 抓關鍵字, 正確理解內容, 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 更要認真推敲, 反復琢磨, 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 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 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

Advertisiment
及時糾正的能力。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 習題做完之後, 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 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 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 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 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 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 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 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 如果發生錯解, 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 長一智”, 不斷完善自己。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 加深理解和記憶, 達到舉一反三。 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 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 進行歸納整理, 使零碎的知識, 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 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客觀評價的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計畫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制訂了學習計畫,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製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遊戲廳、檯球室等遊樂場所,無論自己多麼好奇,無論別人怎麼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這需要家長協助監督,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畫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如果孩子沒有提問的習慣,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沒有尊重老師的習慣,很可能課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很可能撿起這個知識點,丟了那個知識點……

對於家長來講,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專心上課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善於提問的習慣

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復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孩子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字,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客觀評價的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計畫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制訂了學習計畫,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製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遊戲廳、檯球室等遊樂場所,無論自己多麼好奇,無論別人怎麼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這需要家長協助監督,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畫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客觀評價的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計畫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制訂了學習計畫,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製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遊戲廳、檯球室等遊樂場所,無論自己多麼好奇,無論別人怎麼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這需要家長協助監督,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畫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如果孩子沒有提問的習慣,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沒有尊重老師的習慣,很可能課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很可能撿起這個知識點,丟了那個知識點……

對於家長來講,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專心上課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善於提問的習慣

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復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孩子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字,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客觀評價的習慣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計畫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制訂了學習計畫,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製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遊戲廳、檯球室等遊樂場所,無論自己多麼好奇,無論別人怎麼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這需要家長協助監督,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畫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多動症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可能是因為患兒多動,動作不協調,影響學習,而老師和父母又認為孩子學習不用功,受到批評,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產生看到書本就焦慮的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可間接地影響小兒智力發展。 [詳細答案]

  • 1回答

    多動症的孩子為什麼學習成績不好?

    多動症患兒往往學習成績不佳,可能是因為患兒多動,動作不協調,影響學習,而老師和父母又認為孩子學習不用功,受到批評,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產生看到書本就焦慮的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可間接地影... [詳細答案]

  • 1回答

    多動症的孩子是不是學習成績不好?

    考慮是由於患兒多動,動作不協調,影響學習,而老師和父母又認為孩子學習不用功,受到批評,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產生看到書本就焦慮的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可間接地影響小兒智力發展。 [詳細答案]

  • 1回答

    多動症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什麼原因?

    多動症患兒學習成績不佳可能是因為患兒多動,動作不協調,影響學習,而老師和父母又認為孩子學習不用功,受到批評,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產生看到書本就焦慮的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可間接地影響小兒... [詳細答案]

  • 4回答

    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

    孩子的成績不好家長就要慢慢教育了,可以先試試鼓勵孩子讓孩子多學習,只要孩子去得進步,就告訴孩子下次的成績是會更好的暗示方法,這樣孩子的成績就是會慢慢進步的了。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