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孩子愛打鬧需正確引導

小孩子天性好動, 互相嬉笑玩鬧是常事, 但也有部分孩子性格暴躁, 玩著玩著就演變成了打架。 雖然不一定出什么大亂子, 但如果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抓得青一塊紫一塊, 心里當然也不是滋味。 于是,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受欺負,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強力壯”, 甚至向孩子傳授打架的“技巧”。

最近, 幼教專家提醒, 這種片面鼓勵孩子“打”贏別人、“以暴制暴”的做法不但不文明, 而且還會影響孩子今后的人際交往能力, 對孩子成人后適應社會非常不利。 而那些喜歡“打架”的兒童, 本身就說明他們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Advertisiment
更需要家長正確引導

孩子遭遇同齡“暴力”

近日, 一位媽媽告訴記者:“下午放學接孩子回家, 發現他的小手臂上被人抓傷了, 還留有一道道血痕。 追問原因, 原來是在游戲過程中和同伴爭執, 而被班上號稱小“霸王”的某某某抓傷了。 俗話說:‘馬善被人騎, 人善被人欺’。 于是, 我便教導他, 如果下次他再打你, 你一定要加倍還擊他, 否則就是沒出息。 ”

沒有想到的是, 帶著這套“制勝絕招”的孩子第二天入園, 在游戲過程中主動挑起事端。 兩個孩子再次爭執、而且越鬧越兇, 兩個人都掛了“彩”, 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

溝通才能解決“難”題

上海紅星幼兒園園長劉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訴記者, 如今, 電視、電影、廣告和動畫片等的內容中,

Advertisiment
包含不少暴力成分, 有些孩子的“暴力”傾向往往來源于此。 由于這個時期的兒童沒有能力分別是非, 一味地模仿這些動作, 很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在確認孩子被欺負后, 家長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及時和老師溝通。 因為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小孩進行教育, 同時對班上的每個孩子也是一種教育, 更有利于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這樣對“受傷”的孩子也是一種安慰。

老師還可以在今后小朋友的生活學習中, 特別“關照”那些喜歡攻擊人的孩子;如果對方“屢教不改”的話, 老師也可以和他父母聯系, 采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雙管齊下的方式來杜絕這種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Advertisiment

適當防衛應對“魔頭”

現在, 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在家里習慣被所有的人寵著, 結果導致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欠缺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根據專家的經驗, 幼兒園里經常被人欺負和經常欺負人的小朋友都是欠缺與人友好交往能力的孩子。

“以牙還牙”的報復方法當然不可取。 因此, 劉園長建議, 家長還可以適當地教孩子一些“防衛”的方法, 比如:采用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 并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 ”等。

從小培養交往能力

一方面, 父母要做到不能對孩子關切過度、事事代為安排, 而應該從小就讓寶寶合群, 充分發揮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 父母也不能過于嚴肅, 而應該和藹友善地和孩子交流。

Advertisiment
這樣的話, 久而久之, 寶寶就會變得容易接受別人和被別人接受了, 他在幼兒園里“受傷”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