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學習差未必不努力

孩子學習差不是不努力

把學習成績差歸咎於“不努力”幾乎是所有老師、家長的習慣性思維。

所謂“不努力”, 就是主觀能動性差。 主觀能動性對一個孩子的學習當然非常重要, 但是還有一個比它更重要的是先天的、生理方面的素質, 這也就是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談到的身心成熟度, 即“兒童入學需要具備的八種能力”。

一些孩子學習不好, 並不是他不用功, 而是先天存在學習能力不足。 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 孩子總是想不明白, 這就是學習能力不足。

教育學上談學習能力可以分為聽、說、讀、寫、算、拼幾大部分。

Advertisiment
從心理學上看, 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知覺轉換能力、運動協調能力、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學習品質等, 幾方面綜合起來, 就構成孩子的學習能力。

比如, 孩子聽課愛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這就是聽知覺中的一項能力不足。 所以, 孩子學習差, 有時孩子不是態度不好, 而是這方面的能力不足。 下面舉三例說明。

三個例子, 透視孩子的學習能力

比如, 小學老師經常遇到的最頭疼的事就是, 孩子左右不分, 這會造成孩子把b和d、p和q搞混, 造成孩子“手”和“毛”不分。 孩子出現的這類問題, 在心理學上叫“空間知覺障礙”。

再比如, 小學老師經常用“卡片教學法”。 老師出示卡片, 看誰先辨認出卡片上的動物、圖形、數位、字母等,

Advertisiment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但回答情況總是參差不齊, 這是“視知覺能力”造成的差異。 “視知覺能力”差的孩子, 經常對形近字“天”和“夫”、“甲”和“由”分不清, 也就是說, 對形近物體的求同能力、求異能力不太好。 視知覺能力差最直接的影響是, 造成孩子的閱讀速度變慢。

第三個例子。 小學老師教生字時, 常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字的偏旁、部首, 觀察字的結構、特點, 拆解字的筆劃與筆順, 但總有些孩子“不開竅”。 在區分形近字、看圖說話時, 這類孩子顯得遲鈍, 別人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的, 他們卻想不到, 做數學應用題, 別人只關注數字和問題, 但這些孩子, 卻關心那些無關因素。

對孩子的一生發展來說, 6歲入學是一個重要階段, 12歲時小學升中學,

Advertisiment
也特別關鍵。 至於中考和高考時, 孩子大了, 會自己管理, 而6歲和12歲時孩子比較弱小, 面對新的學習生活, 最需要父母作為自己的支撐力量。 有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內心需要, 以為給孩子送到好學校就萬事大吉了, 這是父母的失職, 這種失職是父母的教育知識不足造成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