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在校讀書,家長陪讀有必要嗎

孩子讀書, 不僅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懂孩子、成就孩子, 還給了我們一個找回自己、成就自己的機會。

童年的閱讀, 對我們一生的成長和成就都至關重要。 作家格林說:“只有童年讀的書, 才會對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孩提時, 所有的書都是‘預言書’, 告訴我們有關未來的種種, 就好像占卜師在紙牌中看到漫長的旅程或經由水見到死亡一樣, 這些書影響到未來。 ”很多書, 童年時錯過了, 就意味著永遠錯過了。 因為時過境遷, 成年後再讀, 會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境。 然而, 最遺憾的“錯過”, 不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Advertisiment
或者豐富的知識, 而是與孩子相伴的美好時光和一次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機會。

陪孩子讀書, 是幫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最好方式。 父母都希望孩子愛上閱讀, 因為除了社會實踐外,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感知生活、發展心智、豐富情感最主要的途徑。 受制於時間和精力, 一個人真實的生活體驗總歸有限, 而閱讀則不同, 即使同一階段, 也可以閱讀不同的書, 體味別樣的人生。 而讓孩子愛上讀書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陪孩子一起閱讀, 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讀。 因為陪孩子讀書, 意味著首先我們自己先要拿起書, 這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示範, 也營造了一個閱讀的環境。 孩子在不被逼迫和要求的前提下受到父母的影響和環境的薰陶,

Advertisiment
自然更容易愛上讀書。 我家就是個例子:從一歲起, 我和妻子每天晚上和兒子一起親子閱讀。 他慢慢養成了睡前讀繪本的習慣, 每天入睡前, 都會自己主動找出繪本讓爸爸、媽媽讀給他聽。 而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從來沒和孩子強調過一次讀書重要, 或者要求孩子必須喜歡閱讀。

陪孩子讀書, 可以幫父母更好地發現孩子, 成就孩子。 每個孩子的天賦秉性、氣質特徵、成長經歷等都不同, 自然會對書籍和故事有不同的偏好。 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 父母可以通過細心的觀察, 根據孩子對書籍的選擇, 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去洞察他的內心世界, 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當前的思想, 從而去發現孩子、成就孩子。 同時,

Advertisiment
規律的生活會讓孩子覺得生活安全, 而每天在同樣的時間(比如睡前), 父母讀書給孩子聽, 會讓他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書的內容, 無論是文學、自然科學, 還是歷史故事、哲學寓言等, 都會説明孩子豐富思維、拓展視野、增長智慧、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孩子良好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 就書的閱讀方式而言, 不同於絢麗的電視節目和電腦視頻, 只要被動接受就行, 讀書需要孩子主動去讀和思考, 所以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非常有益。

陪孩子讀書, 是親子交流的重要手段。 比從閱讀中獲取知識更重要的, 是在陪孩子讀書的過程中, 與孩子有更多的親近和交流, 從而構建起更穩固的親子關係。

Advertisiment
我們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愛, 那什麼是愛呢?愛就是陪伴, 在互動和交流中, 與孩子完成生命的連結, 給孩子以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可以做一個單純的傾聽者, 分享孩子閱讀的感受, 愛著孩子的愛, 憂傷著孩子的憂傷;可以和孩子聊聊書中讓我們自己心動的片段, 以及我們對書的理解和感悟, 讓孩子更多地瞭解父母, 感受到親情的陪伴、愛的滋養和價值觀的傳遞;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自由討論, 讓讀書交流成為孩子拓展思維、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只要我們父母足夠專注和投入, 那麼陪孩子讀書, 一定會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快樂和愛的時光。

陪孩子讀書, 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 當我們專注地陪孩子閱讀時,

Advertisiment
無論是孩子還是書籍, 都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走向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 其實本質上, 我們陪的不是孩子, 讀的不是書籍, 而是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從孩子身上, 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初始階段的那份單純、勇敢、善良、簡單、真誠, 所有這些我們曾經都有, 只是後來都丟掉了。 而在陪孩子共讀的書籍中, 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文字去瞭解自己。 我們對書的解讀, 其實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射, 在這些解讀中, 可以照見一個更真實的自我, 而借助書中的內容,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做自己, 做父母。

如果我們愛孩子、愛自己, 那就陪孩子讀書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