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同伴交往的絆腳石原來是它們

同伴交往, 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會交往規則, 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同時還有助於自我建構。 對於那些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處於不利處境的孩子, 這些孩子同伴交往的絆腳石又是什麼呢?

1、父母的教養方式。 在講道理、講民主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寶寶, 一般都具有平和、寬容、善於合作等特點, 往往更受小夥伴們歡迎;在武斷或放任不管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寶寶, 一般具有倔強、攻擊性強、孤僻等特點, 因為不善合作而不受同伴喜歡。

2、寶寶自身氣質特點。 根據寶寶的自身氣質特點, 可分為三種類型:爰衝動、易煩躁、不容易安撫的困難型氣質特點的寶寶;冷漠、態度消極的遲緩型氣質特點的寶寶:性情隨和、情緒積極、樂觀開朗的容易型氣質特點的寶寶.相比之下,

Advertisiment
前兩種類型的寶寶不太受同伴歡迎, 而後一種類型的寶寶更容易被夥伴接納。

3、寶寶的認知能力。 受歡迎的寶寶通常能正確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從而能更恰當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4、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寶寶來說, 外貌體型、興趣愛好等也會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母親大學親子教育專家溫馨提醒:父母如果嘗試過多種方法, 孩子仍不願意與同伴交往, 或者和同伴交往時總要發生磕碰, 父母不妨帶他去專業心理或教育人員處看看。 如果經過判斷,

Advertisiment
孩子並無精神與心理上的疾患, 父母不妨隨孩子天性。 幼年時期的交往行為, 不一定就是成年時期交往模式的預演, 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覺得快樂, 覺得安全, 覺得自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