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可能遇到的失去情境面對法

情境1:心愛的玩具丟失

丟掉一件玩具?這在大人看來是多麼微小的一件事情, 但對孩子來說呢?在德國創下票房紀錄的電影《我們這一班》就曾提醒我們:「大人總是忘了, 童年為壞掉的玩偶而哭泣, 和日後為生離死別而哭泣是一樣的。

周秀姝心理師表示,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些過度性客體, 例如:一隻熊、一條棉被, 走到哪兒都要帶著, 視為一種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哪天突然一不小心弄丟了, 對孩子來說簡直是災難一場, 因為自打出生以來最令他安心的一件事物突然消失了, 爸爸媽媽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場災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Advertisiment

別輕忽物品對孩子的重要性

陳玟琪心理師指出, 此時孩子可能會對爸爸媽媽生氣或是對自己生氣, 父母必須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 不要輕忽那個玩具的重要性, 先讓孩子的情緒得以發洩, 再陪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 例如:詢問孩子在哪弄丟的、製作尋物啟示, 以行動試著找回玩具。

推遲替代物的給予

如果真的找不著, 也可以跟孩子討論是否能夠以其他替代物來替代, 以後又該如何預防東西再次弄丟。 需特別注意的是, 替代物的給予時間應儘量推遲, 是處理失去過程裡的最後步驟, 如果在一開始就提供, 孩子也就無法學習如何處理失落的情緒了喔!

情境2:寵物死亡

Advertisiment

小朋友往往是家中與寵物感情最深厚的人, 面對心愛寵物的辭世, 孩子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緒:

1.感到困惑

寵物瀕死前所出現的一些反常舉動, 例如:全身抽蓄、嘴巴不斷開合…等, 都是孩子從沒見過的反應, 若無大人在旁陪伴、說明與安慰, 孩子很容易受到驚嚇或因無法理解而緊張不已。

2.傷心自責

由於年幼的孩子往往傾向高估自己對周遭事件的影響力(也就是所謂的以自我為中心), 容易陷入小狗死了, 是不是因為我照顧不好?的自責情緒, 同時也會因為依賴感被剝奪而感到傷心難過。

3.憤怒

如果家長刻意隱瞞寵物死亡的事實, 孩子甚至會有憤怒的情緒產生。

“寶貝…死亡不是你造成的!

在面對寵物死亡的過程中, 爸爸媽媽是否能夠在旁陪伴與解釋是非常重要的,

Advertisiment
孩子會因為不瞭解狀況而感到焦慮害怕, 這時如果有個成人在旁跟他解釋發生了什麼事, 如:狗狗是生病了, 就像寶貝上次感冒的時候一樣, 跟細菌打仗, 可是狗狗被打敗了, 所以離開我們去更安全的地方, 才不會被細菌欺負, 不是你照顧不好, 也不是牠不喜歡你喔!, 或是:每個人、每件東西、每只動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壽命到了就會死掉,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們才要更珍惜在一起的時間喔!, 同時抱一抱孩子, 使他獲得安全感, 如此一來可大大降低孩子自責沮喪的情緒。

舉行哀悼的儀式

陳玟琪心理師認為, 爸爸媽媽除了聽孩子說、跟孩子解釋之外, 也可以協助孩子為寵物辦一場小小的喪禮,

Advertisiment
一起寫信或畫畫送給寵物、把寵物的照片搜集起來, 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留住過去與狗狗相處的快樂回憶, 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的悲傷情緒得以抒發, 同時也讓他瞭解, 那些在一起的快樂回憶是不會隨著狗狗死亡而消失的。

將回憶打包封箱不是比較好嗎?

爸比媽咪或許會覺得奇怪, 這些悲傷的回憶不是打包封箱、就此封印起來比較好嗎?陳玟琪心理師解釋, 其實這種消極的做法並沒有真去處理悲傷的情緒, 而是用一種比較壓抑的方法來阻斷情緒, 認為時間久了, 情感好像也就會淡了, 不會再去想了, 可是如此一來那些負面情緒是沒有被孩子面對的, 更沒有學習到處理的方法,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Advertisiment
反應可能會加倍地強烈。

情境3:親友去世

在《金魚去度假》一書中, 一位母親不知道該如何告訴4歲的兒子他養的金魚死掉了, 所以她把金魚沖下馬桶, 然後跟孩子說:金魚度假去了。 然而, 面對自己摯愛的丈夫即將死亡, 這位母親卻不曉得該如何告訴年幼的兒子, 他快要失去爸爸了…。

當親朋好友過世時, 孩子可能會不停詢問:他去哪裡了?, 也有可能因為大人的情緒潰堤或隱瞞真相而有驚嚇、手足無措、跟著哭泣或冷漠…等多種反應, 究竟, 面對親友離世時, 怎麼做對孩子來說才最好?

誠實面對是上策

李開敏心理師指出, 兒童的喪慟調適是經常被忽略的議題, 照顧喪親兒的前提是秉持開放的心態, 不要將兒童排除在死亡事件之外, 研究顯示,調適較佳的孩子,是被允許參與死亡過程、被充分告知和支持的那一群,如:被告知病情、和親人道別、接受饋贈紀念品…等等。

周秀姝心理師也建議,最好是跟孩子解釋比較真實的情況,像是:以後你想找爸爸跟你玩球,爸爸就沒辦法陪你了;如果你想跟爸爸聊天,可能只能你跟爸爸講話,但是爸爸還是很愛你的,不要編造爸爸出國之類的理由,否則孩子會一直期待著爸爸回來,爾後產生更大的失落感。

坦然為死亡做準備

李開敏心理師認為,在面臨瀕死的歷程中,家人往往因為過度保護對方,而隱藏自己的情緒,因而錯失在生命最後階段中可能擁有的親密感和真實的溝通。

其實,父母不應把死亡變成家裡的一個神秘事件或不能談的事情,這麼做只會加深孩子的焦慮和恐懼;也不應禁止流露難過的情緒或哭泣,相對地,悲傷應該被支持與瞭解。當孩子有疑問,也要把握時間好好地回答,甚至可以問問孩子:爸爸離開前,有沒有什麼想跟他一起完成的事,也是一種減少遺憾的方式。

不過,周秀姝心理師提醒,家長在坦白告知的同時切勿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例如:你已經沒有爸爸了,我們兩個只能相依為命,以後還要靠你來照顧我,如此一來等於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一個必須變得很堅強、成熟的位置,反而造成孩子的負擔。

提供安全感與希望

和面對寵物過世時一樣,家人也可以陪伴孩子為逝去者舉行追悼的儀式,但需特別留意的是,如果是至親過世,留下的一方除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之外,也需要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因為假設爸爸過世,孩子往往會擔心媽媽是不是也會跟著離開,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掉,那是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

因此,陳玟琪心理師認為,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會繼續陪伴他、照顧他,不會跟爸爸一起離開,給孩子一些保證,待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之後,也要建立未來感,使他相信:以後媽媽和寶貝還是可以快樂地一起生活,爸爸也會在天上祝福我們,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研究顯示,調適較佳的孩子,是被允許參與死亡過程、被充分告知和支持的那一群,如:被告知病情、和親人道別、接受饋贈紀念品…等等。

周秀姝心理師也建議,最好是跟孩子解釋比較真實的情況,像是:以後你想找爸爸跟你玩球,爸爸就沒辦法陪你了;如果你想跟爸爸聊天,可能只能你跟爸爸講話,但是爸爸還是很愛你的,不要編造爸爸出國之類的理由,否則孩子會一直期待著爸爸回來,爾後產生更大的失落感。

坦然為死亡做準備

李開敏心理師認為,在面臨瀕死的歷程中,家人往往因為過度保護對方,而隱藏自己的情緒,因而錯失在生命最後階段中可能擁有的親密感和真實的溝通。

其實,父母不應把死亡變成家裡的一個神秘事件或不能談的事情,這麼做只會加深孩子的焦慮和恐懼;也不應禁止流露難過的情緒或哭泣,相對地,悲傷應該被支持與瞭解。當孩子有疑問,也要把握時間好好地回答,甚至可以問問孩子:爸爸離開前,有沒有什麼想跟他一起完成的事,也是一種減少遺憾的方式。

不過,周秀姝心理師提醒,家長在坦白告知的同時切勿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例如:你已經沒有爸爸了,我們兩個只能相依為命,以後還要靠你來照顧我,如此一來等於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一個必須變得很堅強、成熟的位置,反而造成孩子的負擔。

提供安全感與希望

和面對寵物過世時一樣,家人也可以陪伴孩子為逝去者舉行追悼的儀式,但需特別留意的是,如果是至親過世,留下的一方除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之外,也需要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因為假設爸爸過世,孩子往往會擔心媽媽是不是也會跟著離開,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掉,那是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

因此,陳玟琪心理師認為,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會繼續陪伴他、照顧他,不會跟爸爸一起離開,給孩子一些保證,待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之後,也要建立未來感,使他相信:以後媽媽和寶貝還是可以快樂地一起生活,爸爸也會在天上祝福我們,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