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叛逆?6個“代替”要牢記

逆反心理, 又稱逆向心理或對抗心理, 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 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進入青春期的90後孩子普遍有逆反心理, 這和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消除孩子逆反心理, 關鍵是真正尊重孩子的人格, 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要有效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以身教代替說教

父母習慣于對孩子的說教, 而且帶有教訓的口吻, 令孩子十分反感。 比說教更有效的是身教, 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遊戲沒節制,

Advertisiment
卻訓斥孩子不能玩電腦遊戲, 孩子當然不服氣。 所以, 多說不如少說多做, 尤為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以肯定代替否定

一些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 這樣的否定標籤會使孩子感到十分反感。 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 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 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 抓住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讓孩子看到希望, 孩子也會在家長的不斷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否定會使孩子喪失信心, 肯定會使孩子堅定信心, 以至於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以關愛代替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 這個時候, 家長如果試著把自己的心態放回孩子兩三歲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那麼, 相信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足可軟化孩子與自己的對立。

以商量代替命令

許多家長習慣于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 如睡覺的時間到了, 孩子還在看電視, 就下命令說:“你應該睡覺了, 聽到沒有?”青春期的孩子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會公開反抗。 如果換成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效果就不一樣了。 比如對孩子說:“你是不是該睡覺了, 你看這麼晚, 明天能按時起床嗎?”如果擔心孩子不聽, 則可以用選擇句, 比如“你是八點睡呢還是八點一刻睡?”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以配角代替主角

孩子小的時候, 一般家長習慣于在前臺當“指揮”, 但孩子大了, 家長就應該移身幕後, 讓孩子上臺主演。

Advertisiment
這個讓位很重要, 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 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 賦予了孩子責任, 同時也有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以放手代替管制

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 一放手就會闖禍, 所以需要嚴厲管制。 不管就會沒規矩, 把心玩野了。 殊不知這樣的管制, 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責任感, 使孩子的自製能力無從培養。 為了掙脫束縛, 尋求自我空間, 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 所以, 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 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 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