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受傷害,家長應如何引導和幫助?

所謂“校園霸淩”, 是指發生在校園裡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欺淩與壓迫, 包括肢體和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 當家長發現孩子是“校園霸淩”的受害者時, 應該怎麼做呢?專家建議, 家長應當及時瞭解情況, 並採取對應措施, 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否則孩子會感覺自己的隱私遭到侵犯;另外, 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的事情而影響到個人情緒, 並在事後要多給孩子安慰。

受害者孤獨和抑鬱

“校園霸淩”的嚴重受害者通常會感到極度孤獨和抑鬱, 會對自我認知和目前狀況感覺十分糟糕, 經常受到傷害的孩子會在日後社交和外表方面極度不自信,

Advertisiment
容易對藥物或酒精產生依賴, 以及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等。 如果發現孩子遭受這樣的傷害, 建議家長及時和老師聯絡, 也可以鼓勵孩子去尋求幫助和解決途徑, 從而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變得堅強。 此時家長要一直在孩子身旁打氣, 並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 儘早採取措施, 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但是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願, 適度參與, 不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在侵犯他的隱私, 例如直接打電話給同學的父母告狀。 另外, 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的事情而聯想到自己的遭遇, 從而背負沉重的感情包袱。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兒, 父親要瞭解在女生的世界裡是存在社交等級的,

Advertisiment
女生會比較在意彼此的外表、穿著、人品和對異性的品位等。

但是如果孩子長期出現抑鬱、焦慮、拒絕、發怒、拖延和飲食紊亂等症狀, 家長則要考慮向專業醫師和機構求助;在事情過去以後也要不斷給孩子安慰和支持, 與他討論以後如何解決此類事情, 讓他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意見, 多發展一些個人愛好, 擴大交友圈等。 在這個過程中, 父親的幫助、合作和母親一樣重要, 可以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不要做出個人評價。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兒, 父親可以從男性角度跟孩子分享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

“校園霸淩”常被忽略

說到“校園霸淩”, 人們常常想到的是孩子身體上受到傷害,

Advertisiment
而專家指出, 比身體更嚴重的是心理上受到的傷害和打擊, 因為心理傷害一般輕易不會被發覺, 所以這種傷害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忽略。

心理上的傷害行為通常包括五種:在一個群體中完全忽視某一個孩子的存在;不讓某一個孩子參加這個群體中所有的活動(與第一種不同的是, 他們一般會讓這個孩子知道自己被排斥在圈外);在某個孩子背後散播其謠言, 破壞其名聲;直接到對方面前羞辱對方;提出有條件的友誼, 要求對方必須為自己做什麼等。

在以上列舉的五種心理類的傷害行為中, 霸淩一方多喜歡通過這種方式來確立他在一個群體中的地位。 這類霸淩者多從小就被警告不要攻擊他人, 並擁有超出一般孩子的情感記憶,

Advertisiment
善於觀察別人的肢體語言, 比較會用情感的方式去傷害他人。

在諸如此類的“校園霸淩”案例中, 為什麼這種霸淩方式會在女生中居多呢?因為許多女孩子都是從周圍的人群, 包括鄰居、父母和老師等人身上看到並學會這種行為的。 另外, 女孩子非常在意自己在一個群體中的影響和地位, 較易產生團體感, 當感覺歸屬一個團體時, 就會把其他人當作外人。 還有, 女生常常容易被女生小團體當作外人來對付, 包括比同齡人發育快或慢、穿衣風格、或是僅僅跟這個團體都喜歡的一位男生聊天等。

“群體傷害”排斥、欺負小夥伴

孩子在家長眼中是天真無邪的, 但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經研究發現, 因為外部生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孩子從4~5歲開始就懂得故意從一個團體中排斥和孤立自己的小夥伴, 並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 這種行為在女生身上尤其明顯。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 男生和女生一樣都會有抱團傷害某個特定人物的行為, 但由於女生一般更擅長社交和擁有語言上的天賦, 因此這種行為更為普遍。 為了避免這種行為的發生, 家長可以通過從小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同情心來預防。

該報導還指出, 這種行為比起身體上的傷害較不易察覺, 和語言上的傷害很像, 但主要目的是威脅和傷害對方的友誼關係, 例如跟其他孩子商量不和某人玩, 或是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就威脅單獨不邀請某人參加以後的生日派對等。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Erie分校心理學系主任尼克森指出,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有一半5至12年級的孩子每個月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有7%的孩子是每天或每週遭受這樣的欺負。

美國楊百翰大學網站報導,該校研究發現,從4~5歲開始,孩子們就懂得利用社交關係中的主導地位來有意支配和破壞他人的關係。具體包括:不讓某一個孩子參與到他們的小集體中;要求其他孩子不許跟某一個孩子玩;威脅不跟某一個孩子玩;如果討厭一個孩子,會捂住耳朵拒絕聽其講話;等等。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尼爾森指出,女孩子為了確保她們在社交中的等級地位,會在青春期期間使用這些手段,但令人震驚的是,她們在學齡前就已經有了這種行為,比同年齡段的男孩子要複雜得多。

該研究還指出,一般會支配和破壞他人關係的這些孩子是充滿爭議的,他們在群體中既有很多同齡人喜歡,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擅長社交,也更具有攻擊性,身上具備正面和負面兩種混合特質。

美國一家非營利機構網站調查顯示,一般女生會在她們的朋友小圈子中變得較有攻擊性,而男生通常會在朋友圈外具有攻擊性。對於女生來說,突然失去某段被認為是最好朋友的友誼極具傷害性,可能會改變她整個的生活安排,包括之後她會和誰一起坐公車、一起吃中午飯、一起做科學實驗專案等。同時,女孩子也更喜歡交流彼此的秘密,但不幸的是這些秘密也可能被她們日後用來傷害彼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的發展更是增加了“群體傷害”的手段。比如,通過三方通話,讓協力廠商聽到兩方對話中的一方是如何羞辱自己,或是向對方傳送騷擾性的短信等。這類傷害對於女生來說常是嚴重的。

家長面對“校園霸淩”的防範措施

家長該如何避免孩子發生“校園霸淩”的種種攻擊行為呢?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家長協助網站建議,家長應注意如下五點:

第一,家長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他人的言行是否有問題,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第二,家長要向孩子瞭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傾聽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是傷害他人的那個人,要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期望,並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

第三,家長應注意孩子在網路和手機上的行為,一旦發現有不妥的言語交流應該馬上制止。

第四,家長要多和學校老師、輔導員、行政人員保持互動,如果發現孩子的學校有了這種行為,可以委婉地跟學校人員溝通,商量如何解決。

第五,家長之間要相互積極溝通,瞭解其他孩子情況,若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一起向學校反映,要求學校為孩子們舉辦教育培訓講座,採取必要的措施預防“校園霸淩”現象發生。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Erie分校心理學系主任尼克森指出,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有一半5至12年級的孩子每個月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有7%的孩子是每天或每週遭受這樣的欺負。

美國楊百翰大學網站報導,該校研究發現,從4~5歲開始,孩子們就懂得利用社交關係中的主導地位來有意支配和破壞他人的關係。具體包括:不讓某一個孩子參與到他們的小集體中;要求其他孩子不許跟某一個孩子玩;威脅不跟某一個孩子玩;如果討厭一個孩子,會捂住耳朵拒絕聽其講話;等等。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尼爾森指出,女孩子為了確保她們在社交中的等級地位,會在青春期期間使用這些手段,但令人震驚的是,她們在學齡前就已經有了這種行為,比同年齡段的男孩子要複雜得多。

該研究還指出,一般會支配和破壞他人關係的這些孩子是充滿爭議的,他們在群體中既有很多同齡人喜歡,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擅長社交,也更具有攻擊性,身上具備正面和負面兩種混合特質。

美國一家非營利機構網站調查顯示,一般女生會在她們的朋友小圈子中變得較有攻擊性,而男生通常會在朋友圈外具有攻擊性。對於女生來說,突然失去某段被認為是最好朋友的友誼極具傷害性,可能會改變她整個的生活安排,包括之後她會和誰一起坐公車、一起吃中午飯、一起做科學實驗專案等。同時,女孩子也更喜歡交流彼此的秘密,但不幸的是這些秘密也可能被她們日後用來傷害彼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的發展更是增加了“群體傷害”的手段。比如,通過三方通話,讓協力廠商聽到兩方對話中的一方是如何羞辱自己,或是向對方傳送騷擾性的短信等。這類傷害對於女生來說常是嚴重的。

家長面對“校園霸淩”的防範措施

家長該如何避免孩子發生“校園霸淩”的種種攻擊行為呢?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家長協助網站建議,家長應注意如下五點:

第一,家長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他人的言行是否有問題,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第二,家長要向孩子瞭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傾聽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是傷害他人的那個人,要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期望,並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

第三,家長應注意孩子在網路和手機上的行為,一旦發現有不妥的言語交流應該馬上制止。

第四,家長要多和學校老師、輔導員、行政人員保持互動,如果發現孩子的學校有了這種行為,可以委婉地跟學校人員溝通,商量如何解決。

第五,家長之間要相互積極溝通,瞭解其他孩子情況,若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一起向學校反映,要求學校為孩子們舉辦教育培訓講座,採取必要的措施預防“校園霸淩”現象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