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出現怪癖和懷習慣該怨誰

許多父母為孩子的各種壞習慣、怪現象, 比如咬指甲、吮吸手指、夜驚、口吃、尿頻、尿床等所困擾。 父母們也想盡辦法想糾正孩子, 殊不知正是他們的做法促成或加重了孩子的“怪癖”。

深究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 多半是由於壓力性心理障礙造成的。 我們不妨用一些實例和父母及老師們共同探討其解決辦法。

1、咬指甲

一天, 正遇鄰居張護士接兒子回家, 她對我說:“這孩子都5歲了, 還總是愛咬指甲。 我和他爸都是醫務工作者, 對他管得夠嚴了。 可他就是不知髒淨, 真把人愁死了。 ”開了她家的門, 孩子要去抓貓,

Advertisiment
媽媽狠狠地打了兒子伸出去的手, 孩子立刻把縮回來的手放在嘴邊, 咬起了指甲, 這更讓媽媽抽打了幾下。

張護士的家不愧是衛生工作者的家庭, 室內十分潔淨, 一塵不染。 我特別注意到, 孩子的玩具, 不是擺在高架上, 就是鎖在玻璃櫥裡, 有一些塑膠積木正浸泡在消毒水盆裡。 孩子轉了一圈兒, 沒找到好玩的, 只好看著電視咬起了指甲……

很顯然, 孩子咬指甲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你這也不讓摸, 那也不許碰, 孩子的手該放在哪裡呢?人主要是通過手與外界接觸, 特別是孩子的手一時也閒不住, 出於好奇, 孩子總喜歡這兒摸摸, 那兒弄弄, 他需要用手來摸索認識這個世界。 你限制了他的手, 不僅讓他養成把手放在嘴裡的習慣,

Advertisiment
還封鎖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靈。 再加上父母的嚴厲, 無疑會使孩子產生緊張、抑鬱、沮喪、自卑和逆反情緒。

解決孩子咬指甲的根本辦法是解放他的手, 佔用他的手, 把玩具都拿出來讓他玩, 讓他動手擺積木、拼圖、繪畫、彈琴, 或到戶外去騎車、玩球、扔飛盤。 總之不讓他的手閑著, 讓他無暇再往嘴裡放。 這位媽媽真的這樣做了, 一段時間後, 她告訴我, 孩子不再咬指甲了。

2、吮手指

崔女士的女兒小花這天說啥也不肯去幼稚園了, 她說老師笑她, 說她都4歲了, 還拿手指當乳☆禁☆頭吮, 沒出息!為此, 崔女士跑到幼稚園, 跟那位老師吵起來。 老師理直氣壯地說:“她把吮手指的壞習慣傳染了別的孩子, 不許說說嗎?”正好我去送孫子, 她們就叫我給評評理。

Advertisiment
我當然不客氣, 指出:媽媽和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吸吮功能是哺乳動物的本能, 通過B超觀察, 胎兒在子宮裡就有吮手的動作。 所以嬰兒的吮手習慣是與生俱來的, 不用奇怪。 問題是隨著嬰兒長大, 這一習慣就應改掉。 為什麼一些較大的孩子還保留這種習慣?

原因可能有:哺乳期母親餵奶未能滿足孩子吸吮欲望, 寶寶肚子雖然飽了, 但心理上還未滿足;母親陪伴孩子時間太少, 感到寂寞, 嬰兒就保持了吮手的習慣。 較大的幼兒(3-4歲)還吸吮手指, 是一種倒退的行為, 是心理障礙的表現。 當孩子焦慮和緊張時便會倒退回嬰兒時期, 用吸吮來滿足口腔的欲望, 以減少其內心的憂慮, 原因多為感受不到父母愛☆禁☆撫;父母管教太嚴厲;保姆私下威脅虐待;家庭不和諧;初入幼稚園或老師欠溫柔等造成。

Advertisiment

小花3歲前在家由小保姆帶, 媽媽一直忙得不著家, 小花缺少母愛, 爸爸更少管她;4歲剛上幼稚園, 又遇上一位常嘲諷指責的老師, 讓她怎不產生膽怯畏懼的心理?出現倒退的吮手行為不足為奇。 我當面給她們指出後, 崔女士和老師臉都紅了。 這以後她們都對小花增加了關愛。 幾個月後, 小花變得十分活潑可愛, 再也不吮手了。


金羊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