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們總喜歡搶玩具怎麼辦?

小朋友與同齡夥伴交往的過程中, 除了親密友好, 一定還免不了小爭執、小衝突。 你推我一下, 我拍你一下;你吼我一聲, 我再凶回去;看到同一件心愛的東西, “奮不顧身”地爭搶一番……這些摩擦不僅無法避免, 而且正是在這一來一回的互動中, 孩子初嘗了社交活動的甜蜜和苦澀, 磨煉著以後會派上大用場的社交技巧。

因此, 對於孩子交往中的小矛盾, 我們不必過於緊張, 更不用以一種強勢的姿態, 事事介入。 除非當勢態升級, 你可以明確預測出某一方或者雙方都會受到傷害。 或者, 事情並不嚴重, 但出於種種原因,

Advertisiment
你還是決定有所干預, 那麼遊戲就是最恰當的方式, 而在遊戲中, 你也必須卸掉高高在上的權威身份, 轉而扮演一個笨笨的, 甚至有點壞壞的, 比孩子們強不到哪去的角色, 然後“任性”在他們的衝突中“胡攪蠻纏”。

遊戲, 打破孩子之間的對抗情緒

對於3歲以內的孩子來說,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探明自己的自主力, 也就是“能不能自已說了算?”“想做的事情能不能成功?”具體來說, 當他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時, 唯一想的就是把它搶到手, 至於對方小朋友的感受, 他還沒有辦法考慮和顧及。

因此, 面對這樣的行為時, 我們首先不能用成人世界的尺規, 對它進行道德範疇的判斷。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這樣不對, 簡單提及分享的概念也沒有錯。

Advertisiment
但是, 不要上升到嘮嘮叨叨的說教, 甚至用懲罰的辦法, 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我們想結束小朋友之間為了搶東西而引起的對抗時, 遊戲就是最好的辦法。 它沒有居高臨下的指責, 只是用滑稽的方式, 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 讓他們從最激烈的情緒對抗中緩和下來。

遊戲, 化緊張為歡樂

當你變成一個笨笨的“壞蛋”, 不但不勸孩子們停下爭搶, 反而還插一腳, 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你認為這會讓孩子越搶越生氣、越激烈, 還是哈哈大笑, 甚至倆人聯手對付你, 嘲笑你的“笨拙”呢?

《遊戲力》這本書裡曾說, 所有笑聲都是好的。 表面上看, 問題並沒有解決, 孩子們沒有學會分享、互讓, 你也做不到讓他們以後就不爭吵,

Advertisiment
但就這一刻來說, 所有的緊張、惱火、挫敗都化成了大家的一笑了之, 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嗎?

回報緩慢的“社交投資”

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結論, 社交觀和人生觀一樣, 到孩子15歲時, 才能從“聽得懂”的理念, 內化為“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 我們可以在孩子3歲時就告訴他一些基本的社交規則, 但這是為了讓他在遇到問題時, 能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現在不分享玩具, 等一下別人也不會給你玩具哦。 ”

這只是一劑預防針, 但不能指望3歲的孩子聽到這話後馬上自覺自願地把玩具讓出去, 他現在還沒有能力完成這種成熟的社交行為。

遊戲方案:“媽媽也想要!”

在兩個孩子剛開始搶東西時, 你可以跳進去,

Advertisiment
和她們一起“搶”, 邊“搶”邊說:“我也想要!”

你可以假裝成一個笨笨的壞人的樣子, 搶著搶著自己坐了一個屁墩兒, 然後爬起來還要接著搶。 或者腦袋“撞到”搶的那個東西上, 長出一個大包來, 嘴裡還抱怨著:“好疼啊!”

兩歲多的孩子, 還接受不了分享、輪流玩的概念, 而且們搶東西未必是一定要得到那個東西, 而是看誰能搶贏。

當大人插進去, 假裝和她們一起搶時, 剛開始她們肯定有點愣, 這樣就達到了一個目的:打斷了她們之間的直接對抗, 分散了注意力, 把倆人在激烈衝突中的情緒化解掉。 她們甚至有可能會覺得這很好玩, 把你作為搶東西的最大“勁敵”了。

這個遊戲的時機選擇很關鍵, 一定要在孩子剛起爭執時介入。 當爭搶升級為激烈的情緒對抗,

Advertisiment
甚至有一方已經哭的時候, 遊戲是起不了作用的。 這時候, 媽媽最重要的事情是安慰哭的孩子。

關於“搶東西遊戲”, 你可能有的疑問

疑問一:媽媽也去跟孩子們一起搶東西, 不會給她們做出壞榜樣嗎?會不會讓她們有點暈:搶東西沒有錯?這可不可以是社交過程中的常態?

不必有這樣的擔心。

首先, 孩子對社交規則的理解, 以及社交技巧的獲得, 最早是在家庭裡完成的。 他會觀察成人之間的互動是怎樣進行的, 是互相攻擊, 還是互相幫助?是互相斥責, 還是互相理解?是合作多, 還是對抗多?

其次, 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下面幾種細分能力:

1.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比如, 遭遇社交衝突時控制住自己激烈的情緒。

2.對輪流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比如,可以耐心等待玩具輪到自己的時候。

3.對他人情緒的積極關注。比如,知道讚賞對方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

所以,不可能指望3歲的孩子做到這些。也就是說,他們目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即使你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也沒法讓他做到真正的分享,那麼轉移矛盾焦點就是最好的辦法。

最後,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和小朋友搶東西不對。”或者,通過和孩子玩一些有分享過程的遊戲,加深孩子對分享的理解。當孩子和你的連接比較好,平時的自主性也沒有問題的時候,他會願意模仿這些行為的。

疑問二:如果我們加入進去,孩子會不會很快放棄?或者導致在原本爭搶過程中,本來就弱勢、不敢堅持的那個孩子,更容易放棄?

那就要看你的演技了!如果你放不下強勢的姿態,孩子的確可能放棄,因為他知道肯定搶不過你啊。即使你是弱勢孩子的媽媽,也不能用強勢的方式來嚇退強勢的孩子,這樣不僅不公平,而且會讓你自己的孩子感覺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通常孩子們發生爭執時,更焦慮的都是弱勢孩子的媽媽。我們都可以理解這種心理:弱勢通常意味著競爭力弱。但其實大部分這樣孩子的媽媽都不用太擔心。以大欺小,雖然是一種低級的自然法則,但它確實仍是社交活動中的規則之一。即使孩子因為力量或者能力弱小而處於下風,吃了虧,但他總有變得強大的時候。需要擔心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從各個方面都表現出退縮的傾向。比如在陌生環境裡主動性很差,不敢參與活動,不敢表達主張,不敢堅持自己。偶爾的情況不算,當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時,我們就應該警惕了。

3歲以內孩子的互動對象主要是成人,特別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那麼,我們就要觀察和反思: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我們的什麼行為,讓孩子總是感覺自己不行?或者自己是錯的?或者即使是對的,堅持了也沒用?在互動中,我們有沒有過於強勢呢?

另外,孩子退縮的表現,有可能是一些我們沒有留心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有的孩子一個人在教室玩得好好的,但一上課就死活不肯進去,這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密閉空間有感官上的不適應。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一些特別的聲音、氣味、觸覺都會對他有壓力。或者,之前上課時一些小小的細節給他留下了負面記憶,這些成人是很難全部留心到的。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你不確定的退縮時,你的態度就是儘量保護他、允許他,否則這會進一步成為他退縮的原因。

比如,可以耐心等待玩具輪到自己的時候。

3.對他人情緒的積極關注。比如,知道讚賞對方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

所以,不可能指望3歲的孩子做到這些。也就是說,他們目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即使你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也沒法讓他做到真正的分享,那麼轉移矛盾焦點就是最好的辦法。

最後,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和小朋友搶東西不對。”或者,通過和孩子玩一些有分享過程的遊戲,加深孩子對分享的理解。當孩子和你的連接比較好,平時的自主性也沒有問題的時候,他會願意模仿這些行為的。

疑問二:如果我們加入進去,孩子會不會很快放棄?或者導致在原本爭搶過程中,本來就弱勢、不敢堅持的那個孩子,更容易放棄?

那就要看你的演技了!如果你放不下強勢的姿態,孩子的確可能放棄,因為他知道肯定搶不過你啊。即使你是弱勢孩子的媽媽,也不能用強勢的方式來嚇退強勢的孩子,這樣不僅不公平,而且會讓你自己的孩子感覺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通常孩子們發生爭執時,更焦慮的都是弱勢孩子的媽媽。我們都可以理解這種心理:弱勢通常意味著競爭力弱。但其實大部分這樣孩子的媽媽都不用太擔心。以大欺小,雖然是一種低級的自然法則,但它確實仍是社交活動中的規則之一。即使孩子因為力量或者能力弱小而處於下風,吃了虧,但他總有變得強大的時候。需要擔心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從各個方面都表現出退縮的傾向。比如在陌生環境裡主動性很差,不敢參與活動,不敢表達主張,不敢堅持自己。偶爾的情況不算,當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時,我們就應該警惕了。

3歲以內孩子的互動對象主要是成人,特別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那麼,我們就要觀察和反思: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我們的什麼行為,讓孩子總是感覺自己不行?或者自己是錯的?或者即使是對的,堅持了也沒用?在互動中,我們有沒有過於強勢呢?

另外,孩子退縮的表現,有可能是一些我們沒有留心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有的孩子一個人在教室玩得好好的,但一上課就死活不肯進去,這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密閉空間有感官上的不適應。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一些特別的聲音、氣味、觸覺都會對他有壓力。或者,之前上課時一些小小的細節給他留下了負面記憶,這些成人是很難全部留心到的。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你不確定的退縮時,你的態度就是儘量保護他、允許他,否則這會進一步成為他退縮的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